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設;有謀之強,負阻而恃固,連與 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 捐於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於俗。是以蘇秦、張儀、 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主從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 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 所去國輕。然當此之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 從之時,六國為一,以儐背秦,秦人恐懼,不敢窺兵於 關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國勢便形利, 權謀之士咸先馳之。蘇秦初欲橫,秦弗用,故東合從; 及蘇秦死後,張儀連橫,諸侯聽之,西向事秦。是故始 皇因四塞之國,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 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諸侯,并有天下。仗於 詐謀之弊,終無信篤之誠,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 綴天下之心。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 《詩》《書》,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 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紀綱 敗壞,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撫天下十四歲,天下大 潰,詐偽之弊也。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孔子曰:「道之以 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 且格。」夫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致也。苟以詐偽偷活 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下?秦之敗也,不亦宜乎!戰國 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 時而為謀。故其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 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 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所校《戰國策》書錄。」

《宋曾鞏校定戰國策十篇》

按鞏自序劉向所定著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謬誤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脩法度,所以大治。 而其後詐謀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 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 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夫孔孟 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其舊俗已熄 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為不可改者,豈將強 天下之主以後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 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 已。」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天下 國家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 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 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 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 信者也。戰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 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 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 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 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 諸侯及秦用之,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 猶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 之無疵,用之無敝,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 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於天下,使 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 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戒則明。豈必滅 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故《孟子》之書,有為神農 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於此書之 作,則上繼《春秋》,下至秦、漢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間, 載其行事,固不得而廢也。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 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云。編校史館書籍臣曾鞏序。

《鮑彪戰國策注 卷》

按彪自序國策史家流也其文辯博有煥而明有婉而微有約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自漢稱為戰國策雜以短長之號而有蘇張縱橫之說學者諱之置

不論非也。夫史氏之法,具記一時事辭,善惡必書,初 無所決擇。楚曰「檮杌書惡也」;魯曰「《春秋》,善惡兼也。」司 馬《史記》、班固《漢書》有佞幸等列傳,學者豈以是為不 正,一舉而棄之哉?矧此書若張孟談、魯仲連發策之 慷慨諒毅,觸讋納說之從容,養叔之習射保,功莫大 焉;越人之投石謀,賢莫尚焉;王斗之愛縠憂,國莫重 焉。諸如此類不一,皆有合先王正道,孔孟之所不能 違也,若之何置之?曾鞏之《序》美矣,而謂禁邪說者,固 將明其說於天下,則亦求其故而為之說,非此書指 也。起秦及今,千四百歲,由學者不習,或衍或脫,或後 先失序,故肖立半字,時次相揉,劉向已病之矣。舊有 高誘《注》,既疏略,無所稽據,《注》又不全,浸微浸滅,殆於 不存。彪於是考《史記》諸書為之注,定其章條,正其衍 說,而存其舊,慎之也。「地理」本之《漢志》,無則缺;「字訓」本 之《說文》,無則稱,猶雜出。諸書亦別名之人,姓名多不 傳見,欲顯其所說,故繫之一國,亦時有論說,以翊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