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7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五十年,為十三卷;自襄至哀四公,凡百五年,為十七卷。年近則事詳,遠則略,理勢固然,無足怪者。溫公與范太史議修《唐紀》,初約為八十卷,此帖云「已及百卷」 ,既而卒為八十卷,刪削之功盛矣。卷數細事,前輩相與平章,猶嚴若此,則其他肯輕下筆哉?吁!可敬畏也。然今以《唐紀》視《漢紀》,其紙葉蓋多八九;視《周紀》滋益多,於斯文奚累焉?而或者弗察,強以繁省論文,晉張輔遽謂孟堅不及子長,孟堅不及子長,固也,豈在文之繁省乎?此兒童之見耳。先公曰:「張新叟言,洛陽有《資治通鑑》,草槁盈兩屋,黃魯直閱數百卷,訖無一字草書。此溫公所謂平生精力盡於此書也。如人之不能讀何?公嘗謂:吾此書惟王勝之嘗讀一遍,餘人不能數卷,已倦睡矣。」 公此書歷英宗、神宗二世,凡十九年而書成。

《通鑑舉要曆》八十卷。

晁氏曰:皇朝司馬光撰。《通鑑》奏御之明日,輔臣亟請觀焉,神宗出而示之。每編始末識以「睿思殿寶章」,蓋尊寵其書如此。公尚患本書浩大,故著此。陳氏曰:「公患本書浩大,難領略,而目錄無首尾,晚著是書以絕二累。」其槁在晁說之以道家,紹興初謝克家、任伯。疑有闕文。得而上之,

《資治通鑑外紀》十卷。

晁氏曰:皇朝劉恕撰。司馬公作《通鑑》,託始於周威烈王命韓、魏、趙為諸侯,下訖五代。恕嘗語光:「曷不起上古或堯、舜?」 光答以事包《春秋》,不可。又以《經》不可續,不敢始於獲麟。恕意謂闕漏,因撰此書。起三皇、五帝,止周共和,載其世次而已。起共和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四百三十八年為一編,號曰《外紀》,猶《國語》稱《春秋外傳》也。

陳氏曰:司馬公修《通鑑》,辟恕為屬。恕嘗謂《史記》不及包羲、神農,今歷代書不及威烈之前,欲為《前紀》,而本朝為《後紀》,將俟書成,請于公,會病廢絕意,後乃改《前紀》為《外紀》云。《通鑑》書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於此書用力最多,援黃鑑、梅堯臣例,官其子,且以書賜其家。道原父渙凝之,家廬山,歐公所為賦《廬山高》者也。

《通鑑節文》六十卷。

晁氏曰:題云「溫公自抄纂《通鑑之要》」 ,然實非也。

《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陳氏曰:工部侍郎袁樞機仲撰。樞自太學官分教嚴陵,為此書,楊誠齋為之序。朱子曰:「古史之體,其可見者,《春秋》而已。《春秋》編年通紀,以見事之先後;書則每事別記,以具事之首尾。意者當時史官既以編年紀事,至於事之大者,則又採合而別記之。若《二典》所紀,上下百有餘年,而《武成》《金縢》諸篇,其所紀載,或經數」 月,或歷數年,其間豈無異事?蓋必已具於編年之史,而今不復見矣。故左氏於《春秋》,既依經以作傳,復為《國語》二十餘篇。國別事殊,或越數十年而遂其意,蓋亦近書體以相錯綜云爾。然自漢以來,為史者一用太史公紀傳之法,此意固不復講。至司馬溫公受詔纂述《資治通鑑》,然後二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編年繫日,如指諸掌。雖托始於三晉之侯,而追其本原,始於智伯。上繫《左氏》之卒章,實相授受,偉哉書乎!自漢以來,未始有也。然一事之首尾,或散出於數十百年之間,不相綴屬,讀者病之。今建安袁機仲乃以暇日作為此書,以便學者。其部居門目,始終離合之間,又皆曲有微意,於以錯綜溫公之書。其亦《國語》之流矣。

《續通鑑長編》一百六十八卷。

陳氏曰: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撰。《長編》云者,司馬公之為《通鑑》也,先命其屬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然後刪之以成書。《唐長編》六十卷,今《通鑑》惟八十卷耳。燾所上表,自言未可謂之《通鑑》,止可謂之長編。故其書雖繁蕪而不嫌也。其卷數雖如此,而冊數至餘三百,蓋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餘。

《續通鑑長編舉要》六十八卷。

陳氏曰:李燾撰。大略皆溫公舊規也。

巽岩李氏進長編奏狀。隆興元年,知滎州李燾奏:「臣嘗盡力史學,於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學士大夫各信所傳,不攷諸實錄,正史紛錯難信。如建隆、開寶之禪授,涪陵、岐、魏之遷歿,景德、慶曆之盟誓,曩霄、諒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復辟,熙寧之更新,元祐之圖舊,此最大事,家自為說,臣輒發憤討論,使眾說咸會于一。敢先具建隆迄開寶十有七年為十有七卷上進。」 乾道四年,禮部郎官李燾上言:「臣准朝旨,取臣所著《續資治通鑑》,自建隆迄元符,令有司繕寫投進。今先次寫到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閏三月五朝事跡共一百八卷投進。治平以後,文字增多,容臣更加整齊,節次投進。臣竊聞司馬光」 之作《資治通鑑》也,先使其寮採摭異聞,以年月日為《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