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7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九十三卷目錄

 宋史部總論

  宋洪邁容齋隨筆史館玉牒所 國朝會要 四朝史志 九朝國史

  朱子全書宋代事實

  明顧充歷朝捷錄宋總論上 宋總論下

  春明夢餘錄宋史

經籍典第三百九十三卷

宋史部總論

宋洪邁容齋隨筆

《史館玉牒所》

「國朝熙寧以前,祕書省無著作局,故置史館,設修撰、 直館之職。元豐《官制》行,有祕書官」,則其職歸於監、少 及著作郎、佐矣,而紹興中復置史館、修撰、檢討,是與 本省為二也。宗正寺修《玉牒》官亦然,官制既行,其職 歸於卿、丞矣,而紹興中復差侍從為修牒,又以他官 兼檢討,是與本寺為二也。然則今有戶部可別置三 司有吏,刑部可別置審官、審刑院矣。又《玉牒》舊制每 十年一進,謂甲子歲進書,則甲戌、甲申歲復然。今乃 從建隆以來,再行補修,每及十年則進,以故不過三 二年,輒一行賞,書局僭賞,此最甚焉。

《國朝會要》

《國朝會要》自元豐三百卷之後,至崇寧、政和間,復置 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罷修書五十八所。時《會要》 已進一百十卷,餘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節次覬賞, 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謂若朝廷許立限了畢, 不過三兩月可以投進。而黼務悉矯蔡京所為,故一 切罷之。官吏既散,文書皆為棄物矣。建炎三年,外舅 張淵道為太常博士,時禮寺典籍散佚亡幾,而京師 未陷。公為宰相,言「宜遣官往訪故府,取見存圖籍,悉 輦而來,以備掌故,此若緩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 其後逆豫竊據,鞠為煨燼。吁,可惜哉!

《四朝史志》

《四朝國史·本紀》皆邁為編修官日所作。至於淳熙乙 巳,丙午又成列傳百三十五卷。惟《志》二百卷多出李 燾之手。其彙次整理,殊為有功,然亦時有失檢點處。 蓋文書廣博,於理固然。《職官志》云:「使相以待勳賢故 老及宰相久次罷政者,惟趙普得之。」明道末,呂夷簡 罷,始復加使相。其後王欽若罷日亦除,遂以為例。按 趙普之後,寇準、陳堯叟、王欽若,皆祥符間自樞密使 罷而得之。欽若以天聖初再入相,終於位,夷簡乃在 其後十餘年。今言欽若用夷簡故事,則非也。因記《新 唐書》所載:李泌相德宗,加崇文館大學士。泌建言,學 士加大,始中宗時,及張說為之,固辭,乃以學士知院 事。至崔圓復為大學士,亦引泌為讓而止。按崔圓乃 肅宗朝宰相,泌之相也,相去三十年,反以為圓引泌 為讓,甚類前失也。

《九朝國史》

《本朝國史》凡三書:太祖、太宗、真宗曰《三朝》,仁宗、英宗 曰《兩朝》,神宗、哲宗、徽宗、欽宗曰《四朝》。雖各自紀事,至 於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之類,不免煩複。元豐中,《三 朝》已就,《兩朝》且成,神宗專以付曾鞏使合之。鞏奏言: 「五朝舊史,皆累世公卿道德文學、朝廷宗工所共準 裁,既已勒成大典,豈宜輒議損益?」詔不許。始謀篹定, 會以憂去,不克成。其後神哲各自為一史,紹興初,以 其是非褒貶皆失實,廢不用。淳熙乙巳,邁承乏修史, 丙午之冬,成書進御,遂請合九朝為一,壽皇即以見 屬。嘗奏云:「臣所為區區有請者,蓋以二百年間典章 文物之盛,分見三書,倉卒討究,不相貫屬。及累代臣 僚,名聲相繼,如前史以子係父之體,類聚歸一。若夫 制作之事,則已經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貶,皆有据 依,不容妄加筆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後來史官 知所以編鑽之意,無或輒將成書擅行刪改。」上曰:「如 有未穩處,改削無害。」邁既奉詔開院,亦修成三十餘 卷矣,而有永思攢宮之役,纔歸即去國。尤袤以《高宗 皇帝實錄》為辭,請權罷史院。於是遂已。祥符中,王旦 亦曾修撰《兩朝史》。今不傳。

朱子全書

《宋代事實》

或言:「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曰:「不 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 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 英雄手段。如王介甫大綱都不曾理會,卻纖悉於細 微之間,所以弊也。」

秀才好立虛論事,朝廷纔做一事,鬨鬨地鬨過了,事 又只休。且如黃河事合,即其處看其勢如何,朝夕只 在朝廷上鬨河,東決西決,凡作一事皆然。太祖當時 亦無秀才,全無許多閒說。只是今日何處看修器械, 明日何處看習水戰,又明日何處教閱,日日著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