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0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十九卷目錄

 地志部彙考一

  夏后氏總一則

  周總一則

  漢高祖一則

  晉武帝泰始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元帝承聖一則

  隋煬帝大業一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高宗永徽一則 德宗建中一則 貞元一則 宣宗大中一則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金章帝泰和一則

  元世祖至元二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成祖永樂二則 景帝景泰一則 英宗天順一則

 地志部彙考二

  漢三輔黃圖原引

  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自序

  晉裴秀禹貢地圖自序

  常璩華陽國志自序

  虞預會稽典錄原跋

  嵇含南方草木狀自序

  釋法顯佛國記自跋

  梁元帝職貢圖自序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自序

  唐盧求成都記自序

  李該地志圖李白序

  釋道宣釋迦方域志元吳萊後序

經籍典第四百十九卷

地志部彙考一

夏后奠高山大川,作《禹貢》一篇。

按《夏書》:「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正義禹分別九州之界,隨其所至之山川,除其木深,大其川,使得注海。水害既除,地復本性,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史錄其事,以為《禹貢》之篇。蔡傳「方,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禹分九州之地,隨山之勢,相其便宜,斬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與其川之大者,以為之紀綱。」此三者,禹治水之要。故作《書》者首述 曾氏曰:「禹別九州,非用其私智。天文地理,區域各定,故星土之法,則有九野,而在地者必有高山大川為之限隔,風氣為之不通,民生其間,亦各異俗。故」禹「因高山大川之所限者,別為九州,又定其山之高峻、水之深大者,為其州之鎮,秩其祭,而使其國主之也。」

周王之世,命地官土訓掌地圖以詔地事。誦訓掌道 方志以詔觀事。命春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按:《周禮地官土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 人。」

薛平仲曰:「遂自草人、稻人之官設,而治地之事畢矣。土訓之地圖,誦訓之方志,凡其載九州之所有,土物之所生,風氣之所宜,於是乎為王訓之,以廣其見聞,然後制其賦而各因其有,施其教而不易其俗,其所關蓋甚大也。雖然,二官皆以訓為名,明辨而啟迪之、開陳而敷宣之之謂也。山川土田之宜,風俗美惡之」 尚,古今封域之所更,歷代聖賢之所跡,彼其岸谷高深之異變,封壤離合之異勢,先後之相禪,盛衰之相代,其必有故矣。訓之以圖而事有可鑒,訓之以志而事有可稽,則一人之所以奄方輿、攬圖籍於民上者,其將兢業於此乎 ?曹氏曰:「土訓」 、《誦訓》,皆以訓名官。則其開廣王心、啟沃君德,其所關至不少也。況當天子省方之時,二官夾王車以從行,于以備顧問,進諷諫,覽今而思古,即舊見而訂新聞,涉歷愈深,觀省愈的,天下之利害愈審。斯其為訓也,豈尋常誦說之謂乎 ?《易氏》曰:「此二官為王巡守設也。」 且地圖掌於司徒,方志掌於外史,更何與於此二官之職?今《土訓》總言天下之地圖,以詔地事之利害,《誦訓》分言天下之方志,以詔觀事之媺惡,非巡守而何?然王者巡守四方,雖萬乘之尊,儀衛嚴備,無不順適其所欲。至於五方異氣,寒燠燥濕異候,剛柔輕重異齊,苟不為之精察其利害媺惡,則非臣子愛君之道。故《土訓》於詔地事之後,為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者,此以膳羞奉養為主也。誦訓於詔,觀事之後,為之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 者,此以次舍居處為主也。二者既詔其慝,則能精察其利害媺惡,然後膳夫、庖人得以別其品,掌次、掌舍得以辨其宜,二官實左右之。

掌道地圖,以詔地事。

鄭康成曰:道,說也。說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 。王昭禹曰:「其地異宜,其民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