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十一卷目錄

 理氣部總論五

  陰陽管見共十三章

  陰陽管見後語共八章

  陰陽管見辯共一十四條

  讀書錄語錄

  圖書編二氣

  稗編雜論理氣

  鴻苞理氣 形氣

學行典第十一卷

理氣部總論五

何塘陰陽管見

《第一章》

造化之道,一陰一陽而已矣。「陽動陰靜,陽明陰晦;陽 有知,陰無知;陰有形,陽無形,陽無體,以陰為體;陰無 用,待陽而用。二者相合則物生,相離則物死。微哉微 哉!」通於其說,則鬼神之幽,人物之著,與夫天文、地理、 醫卜、方技、仙佛一蘊,一以貫之而無遺矣。

《第二章》

「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天,陽之陽也,故神而 無形;地,陰之陰也,故形而不神。火,陽之陰也,故可見, 然終無形也。水,陰之陽也,故能化,然終無知也。天變 而為風,地變而為山,火變而為雷,水變而為澤,雨雪 霜露,皆澤之類也。觀八卦之象,則可知矣。

《第三章》

火陽也,其盛在天;水陰也,其盛在地。蓋各從其類也。 何以明之?日為火之精,月為水之精。日近則為溫為 暑,火偏盛也;日遠則為涼為寒,水偏盛也。四時之變, 於是乎主矣。地雖有火而不能為溫暑,天雖有水而 不能為寒涼,故曰「其盛各有在也。」

《第四章》

或曰:「水陰也,流而不息,安在其為靜乎?」曰:「流非水之 本然也,水體凝而性靜者也。其融,火化之也;其流,天 運之也。天火無形,實為陰樞,而人不能見也。故謂水 為動,誤矣。何以明之?水氣為寒,寒甚則冰,非有待於 外也,水自遂其性耳。然則水之為靜也,昭昭矣。」

《第五章》

或曰:「天有定形,故日月星宿之麗於天者,萬古不易。 今謂天無形,殆未可乎?」曰:「此不難知也。既天有定形, 日月五星又何以有盈縮之異乎?若謂日月五星雖 麗於天,而不為天所拘,故有盈縮之異,不知上何所 繫,下何所承,乃萬古而不墜乎?蓋天,陽氣也,動而不 息,其行至健,日月五星,皆運於天者也。天行有常,故」 日月星宿,萬古不易,其有盈縮,則以象有大小,天運 之有難易也。「譬之浮物於水,小者順流而去,故疾;中 者少遲,大者愈遲,其勢則然也。」知此,則「謂天有定形」 者,其惑可解。謂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轉者,其說不較 而自破矣。

《第六章》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盡造化之蘊,不如以陰陽 統之。」予竊以為陰陽者,虛名也;天地水火者,實體也, 二而一者也。謂天地水火未足以盡造化之蘊,此特 未之察耳。蓋人知水之為水,而不知寒涼潤澤皆水 也;人知火之為火,而不知溫熱光明皆火也。天宰之 以神,地載之以形,水火二者,交會變化於其間,萬物 由是而生,由是而死,造化之能事畢矣。自此之外,豈 復有餘蘊乎。

《第七章》

或曰:「乾靜專而動直,坤靜翕而動闢,《易大傳》也。今謂 天專為動,地專為靜,何居?」曰:「《易大傳》之文,為乾坤交 不交而言也。乾有時而不交坤,故謂之靜,然其本體 之動者自若也。坤有時而受乾之交,故謂之動,然其 本體之靜者亦自若也。觀天地則可知矣,夫何疑乎?」

《第八章》

或曰:「《易大傳》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 與剛』。今謂天為陽,地為陰,不亦異乎?」曰:「乾陽物也,其 象為天;坤,陰物也,其象為地。茲非《易》道之彰彰者乎?」 曰:「言若是之不同,何也?」曰:「各有指也。火陽也,雖附於 天而未嘗不行於地;水陰也,雖附於地而未嘗不行 於天。水火者,天地之二用也。故天有陰陽,地有柔剛」, 默識而旁通之,則並行而不悖矣。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