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冬至
九九積數圖
《內篇上》
造化之為造化者,幽明屈信而已。天者,明而信者也, 地者,幽而屈者也,暑者,明而信者也,寒者,幽而屈者 也,晝者,明而信者也,夜者,幽而屈者也。天地也,寒暑 也,晝夜也,幽明屈信以成變化者也。是故陽者吐氣, 陰者含氣,吐氣者施,含氣者化。陽施陰化,而人道立 矣,萬物繁矣。陽薄陰則繞而為風,陰囚陽則奮而為 雷。陽和陰,則為雨為露。陰和陽,則為霜為雪。陰陽不 和,則為戾氣。
「沖漠無朕,萬物具矣;動靜無端,後則先矣。」「器根於道, 道著器矣。一實萬分,萬復一矣。混兮闢兮,其無窮矣。 是故數者,計乎此者也,疇者,等乎此者也,行者,運乎 此者也。微而顯,費而幽,神應不測,所以妙乎此者也。 有理斯有氣,有氣斯有形。形生氣化,而生生之理無 窮焉。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化生」 者塞,化醇者頤。覆土之陵,積水之澤,草木魚蟲,孰形 孰色。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化生生,莫測 其神,莫知其能。
理之所始,數之所起。微乎微乎,其小無形。昭乎昭乎, 其大無垠。微者昭之原,小者大之根。有先有後,孰離 孰分?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老氏為虛,釋氏為無。形名 失實,陰陽多拘。異端曲學,烏乎不渝哉!
有理斯有氣,氣著而理隱。有氣斯有形,形著而氣隱。 人知形之數而不知氣之數,人知氣之數而不知理 之數,知理之數則幾矣。動靜可求其端,陰陽可求其 始,天地可求其初,萬物可求其紀,鬼神知其所幽,禮 樂知其所著,生知所來,死知所去。《易》曰:「窮神知化,德 之盛也。」
智者,君子所以成德之終始也。是故欲知道,不可以 不知仁;欲知仁,不可以不知義;欲知義,不可以不知 禮;欲知禮,不可以不知數。數者,禮之序也。分於至微, 等於至著。聖人之道,知序則幾矣。
人非無知也,而真知為難;人非無見也,而真見為難。 義之質,人所知也,而犯義者多;禮之文,人所見也,而 越禮者眾。以其知之非真知,見之非真見爾。真者精 之極,精則明,明則誠,誠則為其所為,不為其所不為, 如水之寒,火之熱,亦性之而已矣。
物窒而理虛,暗窒而明虛,萬物生於虛明,而死於窒 暗也。萬事善於虛明,而惡於窒暗也。虛明則神,神則 聖,聖者,數之通也。窒暗則惑,惑則愚,愚者,數之塞也。 陰陽五行,其體而用,用而體者耶?渾渾淪淪,而出入 異門,繩繩井井,而形色俱泯。合之而知其異,析之而 知其同,微之而知其顯,充之而知其不可窮者,其庶 矣哉。
「陰陽相為首尾者耶?是故陽順而陰逆,陽長而陰消, 陽進而陰退。順者吉而逆者凶耶?長者盛而消者衰 耶?進者利而退者鈍耶?『周流不窮,道之體也』」;「失得相 形,事之紀也。」
陰陽非可一言盡也,以清濁言,則清陽而濁陰;以動 靜言,則動陽而靜陰;以升降言,則升陽而降陰;以奇 偶言,則奇陽而偶陰。小大、高卑,左右,後先、向背,進退、 順逆,醜妍,靡物不爾,無時不然,愈析愈微,愈窮愈巡。 陰陽之積,互藏其營;陰陽之氣,循環迭至;陰陽之質, 縱橫曲直,莫或使之,莫或禦之。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變化者,陰陽之消長屈信 也。非二則不能久,非一則不能神。
昔者,天錫禹《洪範》九疇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 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 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 「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無形者,理也;有形者,物也。陰陽五行,其物也與?所以 陰陽五行,其理也與?無形之中而具有形之實,有形 之實而體無形之妙。故君子語上而不墮於虛無,語 下而不泥於形器,「中立而不倚,旁行而不流,樂天知 命而不憂。」
形氣之元,極實先焉,極無不中也。氣或偏矣,形又偏 矣。中無不善,偏不善矣。氣之善者十之五,形之善者 十之三。三五之中,又有至焉,有不至焉。純乎極者,一 而已矣。漸偏則漸駁,氣使然也,形使然也。氣有方,形 有體,故中者少而偏者多也。此天下善惡之所由出, 失得之所由分,吉凶禍福之所由著與!
理其至妙矣乎!「氣之未形,物之未生,理無不具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