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0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掇碎鐵而擲成器」,良可惜也。端成童業農,弱而學 儒,漸脫流俗,放異端,然尚縻于科舉之學者二十餘 年。自強而後,因改所學而潛心玩理,幾十年之閒,似 有一髮之見,而竊患為成書病者,如前所云,乃敢于 講授之際,大書周說而分布朱解。倘朱解之中有未 易曉者,輒以所聞釋之,名曰《述解》,用便初學者之講 貫而已,非敢瀆高明之觀聽也。端前為序,穴中舉概, 而但辨《語錄》太極不自會動靜一段之戾。邇因頭目 風眩,臥密室良久,默思不滿意,乃命子琇筆而易之, 仍取《辨戾》及《詩贊》附卷末,尚就「有道而正焉。」

《答余德輝論皇極書》
夏良勝

辱教始終數例,凡十二三十乘之,加倍還元,一布算 而得,誠直截可領略,亦是數家要訣。恐有卦理,尚費 商量。夫卦始于《乾》,數始于一。《乾》一變,《夬》,再變,《大有》,三 變,《大壯》,四變,《小畜》,五變,《需》,六變,《大畜》,七變《泰》,為元之 元卦。一乘十二,再乘三百六十,三乘四千三百二十, 四乘一十二萬九千六百,五乘一百五十五萬五千 二百六,乘四千六百六十五萬七,乘五萬五千九百 八十七萬,為元之元數。《乾》初變《夬》,是生《兌》,故會之元 為《兌》。《兌》初變,不自兌變祖《乾》也,故曰《履》。七變至《臨》,而 《兌》之爻變盡運之元,曰《同人》。《乾》之《離》也。七變至《明夷》, 亦《離》之爻盡世之元,曰《無妄》。《乾》之《震》也。至《復》,而《震》之 爻盡歲之元,曰《姤》。《乾》之《巽》也。至《升》,而巽之爻盡月之 元,曰《訟》。《乾》之《坎》也。至《師》,而《坎》之爻盡日之元,曰《遯》。《乾》 之《艮》也。至《謙》,而《艮》之爻盡辰之元,曰《否》。《乾》之《坤》也。至 《坤》而卦終。凡《乾》七變,七變相因又七變,故七卦之變 皆乾變也。此八卦相盪,方圓圖所以作。若七乘之數, 又七乘而各自為元,故元會運世歲月日辰之元,其 實不離乎元之元也。據所論次,若卦自為變,數自相 乘,恐亦未得天地妙處。若元之元七變,以十二乘《大 畜》,得《泰》,至會之元為履,非履別立一卦頭,要皆自《泰》 中來。履又該十二乘之,中間又脫一三十乘之之數, 天數三,地數兩,天乘乎地,地乘乎天,天地相乘,故十 二三十,反覆相乘,缺一不可。愚意《泰》之五萬五千九 百八十七萬數,仍以三十乘之,得一百六十七萬九 千六百一十萬為《履》,然後以十二乘履,它凡一元倣 是。庶見一元之氣,周流天地,循環無窮,乃盡萬物之 數。若夫《易》,本陰陽二畫,乃布八卦,皇極五數,卻以四 成之,曰「元會運世」,日月星辰之類,皆四數也。然四加 一倍亦為八,故既曰「元之元之」,又曰「元之元之,元之 元也。」以此連類,未能縷數,獨以數起卦,若一為《乾》,十 二為《夬》無疑矣。至三百六十為《大有》,則自有難會意 處。吾兄覃思之力深矣,必有獨得,幸毋吝教我。

《理數策》
曹鼐

問:「天啟文治之祥。伏羲之王也,河出馬圖而八卦作。夏禹之興也,洛出龜《書》而九疇敘。其理一原于天,而具于聖人之心,故以前民用以建皇極,萬世允賴焉。夫理原于天也,而圖與書何以不同?理具于聖人之心矣,何必卦因圖而作,疇因書而敘?說者又謂《洛書》可以為《易》,《河圖》亦可以為範。《易》《範》之興,果何所則與?《易》至文王、周公、孔子,範至箕子,而後明且備。」 夫羲與禹之聖作之何以猶有未備?宋周子作《太極圖通書》,所以發大《易》之蘊也,其要義安在?邵子推先天、後天,以「《易》有羲、文之異也,而異旨何適?大抵言天者莫深于《易》,而必徵于人;言治者莫著于《範》,而一本于天。朕潛心往聖,究惟至道,誠志乎文治之」 興也。諸生講明有素,其敷陳于篇,將親擇焉。

臣聞:「聖人之治本于道,聖人之道著于經。蓋治本于 道,而道之原出于天;道著于經,而經之要會於心。」是 天者理之所出,而心者理之所具也。聖人體此理而 作《經》以垂世,賢人明此理而著《書》以教人,無非出于 天之所畀,心之所具也。欽惟皇帝陛下稟聰明睿知 之資,全聖神文武之德,膺太平之昌曆,啟文治之景 運,道躋皇極,蓋已至矣,而猶以為未至;治底雍熙,蓋 已盛矣,而猶以為未盛。萬幾之暇,又進臣等于廷,俯 賜清問,且舉古昔聖賢作經立教之事,又以「潛心往 聖,究維至道」為言。臣有以知陛下體道謙沖之盛心, 即古帝王兢兢業業望道未見之誠,「稽于有眾,詢于 芻蕘」之意也。臣雖愚昧,敢不精白一心,拜手稽首,以 對揚聖天子之明命乎?臣聞天人之理一而已。厥初 聖人未生,道在天地;聖人既生,道在聖人。聖人身斯 道者也,而為天下人之主,故天必畀之道,使繼天立 極,所以啟夫文治之祥焉。是故上古伏羲氏之王天 下也,以道化民,故天不愛道。龍馬負圖而出于河,其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為數五十有五,自然之數也。堯舜之世,洪水橫流,使 禹治之,厥功告成,故天彰其績,神龜負文而呈于洛。 其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及中之 五,為數四十有五,自然之文也。伏羲之則《河圖》者,虛 其中;夏禹之則《洛書》者,總其實。《河圖》之虛五與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