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0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性命』作兩字看,則『於氣』」「『於德』字,如何地說得來?則當

云『性命皆由於氣,由於德』始得。」曰:「橫渠文自如此。」 問「德不勝氣」一章。曰:「『張子只是說性與氣,皆從上面 流下來。自家之德若不能有以勝其氣,則祗是承當 得他那所賦之氣。若是德有以勝其氣,則我之所以 受其賦予者皆是德。故窮理盡性,則我之所受皆天 之德,其所以賦予我者皆天之理;氣之不可變者,惟 死生修夭而已。蓋死生修夭,富貴貧賤,這卻還他氣。 至義之於君臣,仁之於父子,所謂命也;有性焉君子, 不謂命也』。這箇卻須由我,不由他了。」 問:「窮理盡性, 則性天德,命天理,這處性命如何分別?」曰:「性是以其 定者而言,命是以其流行者而言。命便是水恁地流 底,性便是將碗盛得來,大碗盛得多,小碗盛得少,淨 潔碗盛得清,汙漫碗盛得濁。 橫渠言:『形而後有氣 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又曰:『德不勝氣,性 命於氣;德勝其氣,性命於德』。又曰:『性,天德;命,天理』。蓋 人生氣稟,自然不同。天非有殊,人自異稟。有學問之 功,則性命於德。不能學問,然後性命惟其氣稟耳。」曰: 「從前看『性命於德』一句,意謂此性由其德之所命。今 如此云,則是『性命』二字皆是德也。」曰:「然。」

《答鄭子上》

問:「命者,天之所以賦予乎人物也;性者,人物之所以 稟受乎天也。然性命各有二:自其理而言之,則天以 是理命乎人物,謂之命;而人物受是理於天,謂之性; 自其氣而言之,則天以是氣命乎人物,亦謂之命;而 人物受是氣於天,亦謂之性。」曰:「氣不可謂之性命,但 性命因此而立耳。故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 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非以氣為性命也。

《答陳衛道》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只生此民時,便已是命他以此 性了。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非有塊然 一物可命為性,而不生不滅也。蓋嘗譬之,「命」字如朝 廷差除,性字如官守職業。故伊川先生言:「天所賦為 命,物所受為性。」其理甚明。故凡古聖賢說性命,皆是 就實事上說。如言盡性,便是盡得此君臣父子三綱 「五常之道而無餘」,言養性便是養得此道而不害。至 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貫之,略無餘欠,非虛語也。

《蘇氏易解辨》

蘇氏曰:「聖人以為猶有性者存乎吾心,則是猶有是 心也。有是心也,偽之始也。於是又推其至者而假之 曰命。命,令也。君之命曰令,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非 命也,無以名之,而寄之命耳。」愚謂蘇氏以性存於吾 心則為偽之始,是不知性之真也;以性之至者非命 而假名之,是不知命之實也。如此則是人生而無故, 有此大偽之本,聖人又為之計度隱諱,偽立名字以 彌縫之,此何理哉?此蓋未嘗深考夫《大傳》《詩》《書》《中庸》 《孟子》之說,以明此章之義,而溺於釋氏「未有天地,已 有此性」之言。欲語性於天地生物之前,而患夫命者 之無所寄,於是為此說以處之,使兩不相病焉耳。使 其誠知性命之說矣,而欲語之於天地生物之前,蓋 亦有道,必不為是支離淫遁之辭也。

性理大全

《性命》

程子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性也,命也,道 也,各有所當。 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 天之賦 予之謂命,稟之在我之謂性,見於事物之謂理。理也、 性也,命也,三者未嘗有異。窮理則盡性,盡性則知天 命矣。天命猶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則謂之命。命者 造化之謂也。」

《張子》曰:「天授於人則為命,人受於天則為性。」

龜山楊氏曰:性,天命也;命,天理也。道則性命之理而 已。《孟子》「道性善,蓋原於此。」

華陽范氏曰:「性者,天所賦於人;命者,人所受於天。」 北溪陳氏曰:「性即理也,何以不謂之理而謂之性?」蓋 理是凡言天地閒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 這道理受於天而為我所有,故謂之性。「性」字從生從 心,是人生來具是理於心,方名之曰性。其大目,只是 仁義禮智四者而已。得天命之元,在我謂之仁;得天 命之亨,在我謂之禮;得天命之利,在我謂之義;得天 命之貞,在我謂之智。性與命本非二物,在天謂之命, 在人謂之性。故程子曰:「天所賦為命,人所受為性。」文 公曰:「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 命 一字有二義,有以理言者,有以氣言者。其實理不外 乎氣,蓋二氣流行萬古,生生不息不滅,只是空的。氣 必有主宰之者,曰理是也。理在其中為之樞紐,故大 化流行,生生未嘗止息。所謂以理言者,非有離乎氣, 只是就氣上指出箇理,不雜乎氣而為言耳。如「天命 之謂性」,「五十知天命」,「窮理盡性至於命」,此等命字皆 是專指理而言。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於物者。 就元亨利貞之理而言,則謂之天道;即此道之流行 賦予於物者而言,則謂之天命。如就氣說,卻亦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