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當得,或雖當得,而吾心有所未安,便自謙遜辭避, 不敢當之,以至等閒禮數。人之施于己者,或過其分, 便當辭將去,遜與別人。定是如「此。事事物物上各有 箇是非,是底自家心裡定道是,非底自家心裡定道 非。就事物上看,是底定道是,非底定道非。到得所以 是之,所以非之,卻只在自家。此四者,人人有之,同得 于天,不待問別人假借。堯舜之所以為堯舜,也只是 這四箇,桀紂本亦有這四箇,而今若認得這四箇分 曉,方可以理會」別道理。只如孝有多少樣,如此而為 孝,如此而為不孝。忠固是忠,有如此而為忠,有如此 而不喚做忠。一一都著斟酌理會過。 窮理,只就自 家身心求之,都無別物事,只有箇仁義禮智,看如何 千變萬化,也離這四箇不得。人且自看日用之閒如 何離得?如信者,只是有此四者,故謂之信;信,實也,實 是有此。論其體,則實是有仁義禮智;論其用,則實有 惻隱、羞惡、恭敬、是非,更假偽不得。更自一身推之于 家,實是有父子,有夫婦,有兄弟。推之天地之閒,實是 有君、有臣,有朋友,都不待後人旋安排,是合下元有 此。至于物,亦莫不然,但拘于形,拘于氣而不變。然亦 就此一角子有發明處。看他亦自有父「子之親;有牝 牡,便是有夫婦;有大小,便是有兄弟。就同類中,各有 倅眾;亦有主腦,便是有君臣。只緣本來都是天地所 生,共這根蔕,所以大率多同。」 黃嵩老問:「『仁兼四端』, 意思理會不透?」曰:「謝上蔡見明道先生舉史文成誦, 先生謂其玩物喪志,上蔡汗流浹背,面發赤。明道云: 『此便見得惻隱之心』。公且」道:上蔡聞得過失,恁地慚 惶,自是羞惡之心,如何卻說道見得惻隱之心?惟是 有惻隱之心,方會動;若無惻隱之心,卻不會動。惟是 先動了,方始有羞惡,方始有恭敬,方始有是非。動處 便是惻隱,若不會動,卻不成人。若不從動處發出,所 謂羞惡者非羞惡,所謂恭敬者非恭敬,所謂是非者 非是非。天「地之仁,生生之理。這些動意,未嘗止息,看 如何。梏亡未嘗消滅,自是有時而動,學者只怕閒斷 了。」 學者問:「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 言則包四者。」曰:「元是初發生出來,生後方會通,通後 方始向成。利者物之遂,方始得六七分,到貞處方是 十分成,此偏言也。然發生中已具後許多道理,此專 言也。惻隱是仁之端,羞惡是義之端,辭遜是禮之端, 是非是智之端。若無惻隱,便都沒下許多。到羞惡,也 是仁發在羞惡上;到辭遜,也是仁發在辭遜上;到是 非,也是仁發在是非上。」 問:「惻隱之心如何包得四 端?」曰:「惻隱便是初動時;羞惡、恭敬、是非,亦須是這箇 先動,一動了,方會恁地,只看動處便見。譬如四時,若 不是有春生之氣,夏來長箇甚麼?秋來又把甚收?冬 時又把甚藏?」 問:《文言》「四德」一段。曰:「『元者善之長』以 下四句,說天德之自然;『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以下四 句說人事之當然。元只是善之長,萬物生理皆始于 此,眾善百行皆統于此,故于時為春,于人為仁。亨是 嘉之會。此句自來說者」多不明。嘉者,美也,會猶齊也。 嘉者眾美之會,猶言齊好也。春天發生,萬物未大,故 齊到夏時,洪纖高下,各各暢茂。蓋春方生育,至此無 一物不暢茂。其在人,則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事事物 物,大大小小,一齊到恰好處。所謂動容周旋皆中禮, 故于時為夏,于人為禮。利者為義之和。萬物至此各 遂其性,事理至此無不得宜,故于時為秋,于人為義。 貞者,乃事之幹,萬物至此收斂成實,事理至此無不 的正,故于時為冬,于人為智,此天德之自然。其在君 子所當從事于此者,則必體仁乃足以長人,嘉會足 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此四句上面 四箇字極有力。體者以仁為體,仁為我之骨,我以仁 為體,仁皆從我發出,故無物不在所愛,所以能長人。 「嘉會足以合禮」者,須是美其所會也。欲其所會之美, 當美其所會。蓋其厚薄、親疏、尊卑、小大,相接之體各 有節文,無不中節,即所會皆美,所以能合于禮也。「利 物足以和義」者,便物物各得其利,則義無不和。義是 斷制斷割底物,若似不和,然惟義能使事物各得其 宜,不相妨害,自無乖戾,而各得其分之和,所以謂「義 之和」也。蘇氏說「利者義之和」,卻說義慘殺而不和,不 可從義,須著些利則和。如此,則義是一物,利又是一 物。義是苦物,恐人嫌他著些利令甜,此不知義之言 也。義中自有利,使人而皆義,則不遺其親,不後其君, 自無不利,非和而何?「貞固足以幹事」,貞,正也。知其正 之所在,固守而不去,故足以為事之幹。幹事,言事之 所從以立。蓋正而能固,萬事依此而立。在人則是智 至靈至明,是是非非,確然不可移易,不可欺瞞,所以 能立事也。幹如板築之有楨榦,今人築牆,必立一木 于土中為骨,俗謂之夜叉木,無此則不可築。橫曰「楨, 直曰榦,無是非之心,非智也。知得是是非非之正,堅 固確守,不可移易,故曰智。」 或問:「孟子言四端處有 二,大抵皆以心為言。《明道》卻云:『惻隱之類皆情也』。伊 川亦云:『人性所以善者,于四端之情可見。一以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