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陸叡傳》:太和八年,叡與隴西公元琛並持節為東西 二道大使,褒善罰惡,聲稱聞於京師。

《周書王勇傳》:「勇性雄猛,為當時驍將。然矜功伐善,好 揚人之惡,時論以此鄙之。」

《唐書鄭珣瑜傳》:珣瑜子朗,擢起居郎。文宗與宰相議 政,適見朗執筆螭頭下,謂曰:「向所論事,亦記之乎?朕 將觀之。」朗曰:「昔太宗欲觀之,朱子奢曰:『史不隱善,不 諱惡。自中主而下,或飾非護失,見之則史官無以自 免,且不敢直筆』。帝悅,謂宰相曰:『人君之為善惡必記, 朕恐平日言之不協治體,為將來羞。庶一見得以自 改』。」遂上之。

《名臣言行錄》:盧多遜與李昉相善,待之不疑。多遜知 政,毀昉,人以告昉,昉不之信。後太宗語及多遜事,昉 頗為解釋。太宗曰:「多遜毀卿,一錢不直。」昉始信之。太 宗由是目昉為善人。

《羅豫章集》:太宗嘗謂近臣曰:「國家取士,必歷級而升。 下位之人韜晦才行,誠亦有之。當勿於此為限,成朕 急賢之意。」又曰:「人之行實,不以位之高下。雖卑秩下 位,不可謂無良士。然君子含章守道,難進易退,不求 聞達,朕嘗患其不能知也。」呂蒙正曰:「迭試可任,則能 否洞分。」帝曰:「若善惡則不可得而知矣。」曰:「亦迭試可 也。苟暫聞其善惡,有涉愛憎,誤任使,故須久而察之, 則賞罰不濫矣。」帝然之。

太祖朝,臣僚有功當進官,帝不喜其人,欲勿進。趙普 力請之。帝怒,固不與轉官。普爭之曰:「爵者,聖人所以 勸善。罰者,聖人所以懲惡。夫爵位刑罰,乃天下之爵 位刑罰也,非陛下之爵位刑罰也,陛下豈得自專之 耶?」帝不能容,乃拂衣起,普亦隨之。帝入宮門,普立於 宮門不退,帝乃寤,卒可其奏。

《宋史邵雍傳》:司馬光兄事雍,而二人純德尢,鄉里所 慕嚮,父子昆弟每相飭曰:「毋為不善,恐司馬端明、邵 先生知。」

《明外史李信圭傳》:「信圭授清河知縣,俗好發塚縱火。 信圭設教戒十三條,令里民書於牌,月朔望儆戒之, 且令書其民勤惰善惡以聞,俗為之變。」

錢肅樂為太倉知州。豪家奴與黠吏為奸,而兇徒結 黨殺人,焚其屍,肅樂痛懲,皆斂手。又以朱白榜列善 惡人名,械白榜者階下,予大杖。久之,杖者日少。 《況鍾傳》鍾為政,務鋤豪強,植良弱,興利除害,不遺餘 力。嘗置二簿,識民善惡,以行勸懲。

善惡部雜錄

《鬻子政》曰:昔者魯周公曰:「吾聞之於政也,知善不行 者謂之狂,知惡不改者謂之惑。夫狂與惑者,聖王之 戒也。」

《老子任德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 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尹文子大道篇》: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 善人之所寶。是道治者,謂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謂 之不善人。善人之與不善人,名分日離,不待審察而 得也。」

善名命善,惡名命惡。故善有善名,惡有惡名。聖賢仁 智,命善者也;頑嚚凶愚,命惡者也。今即聖賢仁智之 名,以求聖賢仁智之實,未之或盡也;即頑嚚凶愚之 名,以求頑嚚凶愚之實,亦未或盡也。使善惡盡然有 分,雖未能盡物之實,猶不患其差也。故曰:「名不可不 辯也。」

《莊子·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 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庚桑楚篇》:「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 善乎幽閒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爾行矣,慎無 為善。」曰:「不為善,將為不善邪?」應之曰:「善且由弗為,況 不善乎?君子之於善也,猶採薪者見一芥掇之,見青 蔥則拔之。善射者發不失的。善於射矣,而不善所射; 善釣者無所失。善於釣矣,而不善所釣。故有所善,則 不善矣。」

《新書修政語上》:「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 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 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審微》篇:「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非以小善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為一,足以亂國 家也。」

《大戴禮記禮察》篇:「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 以滅身。」

《說苑說叢》篇:「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

「善不可以偽來,惡不可以辭去。近市無賈,在田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