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學而別求靜根,故感物而懼 其易動,感物而懼其易動,是故處事而多悔也。心無 動靜者也。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 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閒於動靜。其靜也,常覺而未嘗 無也,故常應。其動也。常定而未嘗有也,故常寂。常應 常寂,動靜皆有事焉,是之謂「集義。」集義故能無祗悔, 所謂「動亦定,靜亦定」者也。心一而已,靜其體也,而復 求靜根焉,是撓其體也。動其用也,而懼其易動焉,是 廢其用也。故求靜之心即動也,惡動之心非靜也,是 之謂動亦動,靜亦動,將迎起伏,相尋於無窮矣。故循 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欲也者,非必聲色貨利外誘 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雖酬酢萬變皆靜也, 濂溪所謂「主靜無欲」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從欲焉, 雖心齋坐忘,亦動也,告子之強制正助之謂也,是外 義者也。雖然,僕蓋從事於此而未之能焉,聊為賢者 陳其所見云爾。

《靜學齋序》
梁·潛

予在禁林七年,得交游之士二人焉,烏江蔣君用文、 姑蘇趙君友同也。二人者,忠信慈厚,其造詣修飭於 道者,何道而能然也?意其質性自然。一日過蔣君,見 其名齋曰「靜齋」,然後知其所以進德者在此也。於乎! 靜者,德之基也。先儒以為養得至靜之極,則自然包 括宇宙,終始古今。濂溪、周子上承孔孟之緒,其示學 者亦惟在於主靜。夫所謂靜者,非靜而不動之謂也。 無欲則靜,靜之中而動理具焉。故雖古今之遠,宇宙 之大,千變萬化之無窮,涵之於吾心者,不見其有餘 也。由是以御天下之至動,而不見其擾;理天下之至 繁,而不見其棼。所謂「淵默而雷奮」者,動之中、靜之理, 所以行也。「靜體而動用,靜存而動行」,此誠意正心之 事,而蔣君達此其過人也,宜哉!諸葛武侯謂「才須學 而學須靜」者,周子之言非有取諸彼。然吾觀蔣君之 賢,益有徵乎其言也。蔣君與人處,洞然不為深隱,人 人愛悅之。二人者中情甚相似,皆善文辭,皆有得於 靜者。因讀《靜學齋》詩,喜而為之序,既以得蔣君,又書 以質之趙君也。

《靜齋箴》
王瓚

心之虛明,惟靜則存,以正主宰,以養本原。肅然收斂, 湛然專一,不汨於事,不逐於物。汨則紛擾,逐則昏蒙。 邪思雜念,展轉交攻。爰戒爰齋,靜以立體,如鑑之空, 如水之止。故「艮其背不獲其身,雖行其庭,不見其人。」 先儒教人,恆以靜坐,靜非茲畫,亦為之所。求我放心, 凝我精神,斯學之要,斯動之根。

動靜部紀事

《唐書張行成傳》:「『行成字德立,高宗即位,封平北縣公, 監修國史。時晉州地震不息,帝問之,對曰:天,陽也,君 象;地,陰也,臣象。君宜動,臣宜靜。今靜者顧動,恐女謁 用事,大臣陰謀。又諸王公主參承起居,或伺閒隙,宜 明設防閑。且晉,陛下本封,應不虛發,伏願深思,以杜 未萌』。帝然之。」

《聞見雜錄》:李文靖端默寡言,堂下花檻傾圮,經歲不 問。家人一日語之,文靖不答,累以為言,文靖曰:「豈以 此故動吾一念哉?」亦不之問。

《名臣言行錄》:「尹焞嘗請益於伊川曰:『某謂動靜一理』。 伊川曰:『試喻之。適聞鐘聲,某曰:『譬如鐘未撞時,聲固 在也』。伊川喜曰:『且更涵養』』。」

呂希哲晚年習靜,雖驚恐顛沛,未嘗少動。自歷陽赴 單守,過山陽渡橋,橋壞,轎人俱墜浮於水,而公安坐 轎上,神色不變,從者有溺死者。徐仲車先生時年幾 七十矣,作《我敬》詩贈公曰:「我敬呂公,以其德齒。敬之 愛之,何時已已。美哉呂公!文在其中。見乎外者,古人 之風。惟賢有德,神相其祉。何以祝公,勿藥有喜。」 《宋史李侗傳》:侗從羅從彥累年,從彥好靜坐,侗退入 室中亦靜坐。從彥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 而求所謂中者。久之,而於天下之理該攝洞貫,以次 融釋,各有條序,從彥亟稱許焉。

《養痾漫筆》:孝宗幸天竺及靈隱,有輝僧相隨,見飛來 峰,問輝曰:「既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明外史羅洪先傳》:洪先雖宗良知學,然未嘗及守仁 門,恆舉《易大傳》「寂然不動」,周子「無欲故靜」之旨,以告 學人。山中有石洞,舊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蓮。」謝 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