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動靜部雜錄

《淮南子原道訓》:「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所 謂志弱者,柔毳安靜,藏於不敢,行於不能,恬然無慮, 動不失時,與萬物回周旋轉,不為先唱,感而應之。」 《精神訓》:「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 生。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

《氾論訓》「聖人識動靜之變,動靜得則患勿遇也。」 《兵略訓》:「古得道者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

《申鑒時事》篇:「動則考行,靜則考守。」

《中說天地》篇:「圓者動,方者靜,其見天地之心乎?」 《關朗》篇:「動失之繁,靜失之寡。」

《漁樵對問》:「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捨天地將奚 之焉?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 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 地之所以為天地,則捨動靜將奚之焉?夫一動一靜 者,天地至妙者歟?夫一動一靜之閒者,天地人至妙 至妙者歟?是知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者,謂其」 行無轍跡也。

西疇常言:「敝政有當革者,必審稽原委,如其更也,於 公私兼利,夫復何疑?若動而利少害多,不若用靜吉 也。」

《試筆》:「藏精於晦則明,養神以靜則安。晦所以畜用,靜 所以應動。善畜者不竭,善應者無窮。」此君子修身治 人之術。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昭德新編》「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讀書錄》:「動靜兩端,雖相因無窮,竊謂動意常多泛觀 萬物,若草木山石之類,皆靜植不動,而生意常流行 其閒,雖秋冬翕寂閉藏之餘,而生意未嘗毫髮閒斷, 故竊謂動多於靜也。」

《續讀書錄》:「造化人事,皆以靜為主。造化非專一翕聚 則不能直遂發散,人心非寂然不動,則何以酬酢天 下萬事哉?」

觀微子不入羅浮高深,焉得《春秋》微妙?羅豫章得靜 字力最多,所以動輒教學者靜坐,然其訣亦自楊龜 山傳來。

《清暑筆談》:遺喧入靜者,以瓢因風動,棄瓢以絕聽,不 知耳塵雖淨,心塵未盡,蓋六用為塵,若從耳根返源, 則何所往而非靜?故曰:「風幡非動,由心動故。」

氣之成形則曰「流峙」;形區性別則曰「動靜。」水陰也,融 而流動者,其陽乎?山陽也,凝結而靜峙,其陰乎?故知 陰陽互為體用。

《汲古叢語》:「動靜者,相待而有者也。一動一靜之閒,機 相乘者也。故舉步者,舉左則止右,舉右則止左,動根 於所止也。觀此可以知動靜之不相離矣。」

《弇州稿》:「北極,天之樞乎?動處至神而聽於靜,靜處至 微而能制動,亦淵矣。夫人日膠膠乎,擾擾乎,反而求 之,而極安在哉?」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靜亦靜,動亦靜也。

《筆疇》:莊子曰:「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 此言深有理。蓋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者,靜中動 也;神動而天隨者,動中靜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而 太極乘乎其中,天理之妙,何所而不寓哉!

人身一天地也,人身之動靜,天地之動靜也。分而言 之,動自動也,靜自靜也。合而言之,動根於靜,靜由乎 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