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行,那件不各有當行底道理,那曾一歇走離得?才離 得」,則物非物,事非事,吾身日用常行者皆非是矣。故 道,即路之謂也。之燕之越,無非是路,才無路,便是荊 棘草莽。聖人之道,只是眼前當然底,一時走離不得。 後學求道,只就此上看,不用窈窈冥冥探索深遠。如 此為道,皆日用而不知者也。

西山真氏曰:器者,有形之物也;道者,無形之理也。明 道先生曰:「道即器,器即道,兩者未嘗相離。蓋凡天下 之物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理便在其中。大而天地 亦形而下者,乾坤乃形而上者,天地以形體言,乾坤 以性情言。乾健也,坤,順也,即天地之理。日月星辰風 雨霜露亦形而下者,其理即形而上者。以身言之,身 之形體,皆形而下者;曰性曰心之理,乃形而上者。至 於一物一器,莫不皆然。且如燈燭者,器也,其所以能 照物,形而上之理也;且如椅桌,器也,而其用理也。天 下未嘗有無理之器,無器之理,即器以求之,則理在 其中。如即天地則有健順之理,即形體則有性情之 理」,精粗本末,初不相離。若舍器而求理,未有不蹈於 空虛之見,非吾儒之實學也。

雙峰饒氏曰:「道者天下當然之理,原於天之所命,根 於人之所性,而著見於日用事物之閒,如大路然,本 無難知難行之事,學者患不得其門而入耳。苟得其 門而入,則由愚夫愚婦之可知可能,以至於盡性至 命之地,無遠之不可到也。」

《德》

程子曰:「德者,得也,須是實到這裡,須得一德立而 百善從之。存諸中為德,發於外為行。德之成,其可 見者行也。得之於心謂之有德,自然睟然見於面, 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豈待勉強也?德 性者,言性之可貴,與言性善其實一也。性之德者,言 性之所有。有德者得天地而用之,既有諸己,所以 莫非中理。心是天德。」心有不盡處,便是天德處。未 能盡人心莫不有知,惟蔽於人欲,則亡天德也。 聖賢論天德,蓋謂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 無所污壞,即當直而行之;若少有污壞,即敬以治之, 使復如舊。

張子曰: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接物處皆 是小德,統會處便是大德。富貴之得不得,天也。至 於道德則在己求之而無不得也。循天下之理之 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故曰:「《易簡》之善配至德。」 龜山楊氏曰:「仁義而足乎己,斯謂之德。」

上蔡謝氏曰:「德可以易言耶?動容周旋中禮,聖人之 事也,止曰『盛德之至具。天下之至善,止曰『有德』』」;「為天 下之大惡,止曰『失德』。」故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五峰胡氏曰:「德有本,故其行不窮。孝弟也者,德之本 歟?」

東萊呂氏曰:「至德以道為本,至德者,精粹而不可名 者之謂。道體溥博淵深,無聲無臭,無下手處。惟至德 以道為本,則有所依據,識得體段。今人不識德字, 往往見一事之善則謂之德,殊不知此乃行也。實有 諸己之謂德,見諸行事之謂行,既實有於己矣,須見 於行事之閒,然後吾之行乃全。」

潛室陳氏曰:「『道謂事事物物當然之理,德乃行』,是道 實得於心。仁謂本心之德,愛之理,乃諸德之總會處。 在一人身上,只是一箇物事,但一節密一節耳。」 北溪陳氏曰:「德者,得也,不能離得一箇『得』字。古經書 雖是多就做工夫,實有得上說,然亦有就本原來歷 上論,如所謂明德者,是人生所得於天,本來光明之 理,具」在吾心者,故謂之「明德。」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 親敬兄,此便是得於天本明處。有所謂「達德」者,是古 今天下人心之所同得,故以「達」言之。有所謂「懿德」者, 是得天理之粹美,故以懿言之。又有所謂「德性」者,亦 只是在我所得於天之正理,故謂之「德性。」道者,天 地閒本然之道,不是因人做工夫處;論德便是就人 做工夫處論。德是行是道,而實有得於吾心者,故謂 之「德。」何謂行是道,而實有得於吾心?如實能事親,便 是此心實得這孝;實能事兄,便是此心實得這弟。大 概德之一字,是就人做工夫已到處論,乃是做工夫 實有得於己了,不是就方做工夫時說。道與德不 是判然二物。道是公共的,德是實得於身,為我所有 的。所謂「天德」者,自天而言,則此理公共,在天得之 為天德;其道流行,賦予為物之所得,亦謂之「天德」;若 就人論,則人得天之理以生,亦謂之天德;其所為純 得天理之真,無人偽之雜,亦謂之「天德。」

西山真氏曰:「德者何?仁義禮智是也,此所謂體也。德 專以其本體而言,才兼言其著于用者。聖人之所謂 才,有與德合言之者。才難之才,即所謂德也,德全則 才亦全矣。《中庸》謂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 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蓋惟」 聖人為能兼五者之全。非五者之全不足以言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