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全西山真氏曰:「道人以言者,謂以言辭命令,開導而誘掖之也。然言可以導人之善,而不能禁人之不善,其必以行乎?蓋天下之理,有諸己而後可以非諸人。己無不善之行,雖不禁人,人自從之;己有不善之行,雖欲禁人,人必違之。故空言不可以禁人,惟實行乃足以禁人也。夫言出于口,至易也,然不慮其所終,則一」言之過,貽患將不勝救;行出于身,亦至《易》也。然不稽其所敝,則一行之差,流禍或至于無窮。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一,行無類 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 則不可奪名。」

大全長樂陳氏曰:「下之事上,以身為本,而信以成之也。身正然後無好異之行,是以行有類;言信然後有不可移之義,是以義主于一,身不正則動皆反常矣。其形于可見之行者斯無類,言不信則德二三矣,其見于事君之義者斯不一。行無類則非所謂行有格也,義不一則非所謂言有物也。志者言行之所由出;名者」言行之所自成。言有物,行有格,則志之所守者堅,而名之所成者著。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也。

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軾。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或言 之,必聞其聲。苟或行之。必見其成。」

陳注呂氏曰:「此言有是物,必有是事。登車而有所禮則憑軾,有軾則有車,無車則何所憑而式之乎?衣之久必敝,有衣然後可敝,無衣則何敝之有?言必有聲,行必有成,亦猶是也。蓋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 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 其美而小其惡。」

陳注從,順也,謂順于理也。言順于理而行之,則言為可用而非文飾之言矣;行順于理而言之,則行為可稱而非文飾之行矣。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寡言而行」,即訥于言而敏于行之意。「以成其信」,謂言行皆不妄也。大其美者所以要譽,小其惡者所以飾非,皆言之所為也。

《儒行》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大全嚴陵方氏曰:「言先信則人斯取信矣,行中正,則人斯取正矣。」

管子

《形勢解》

言之不可復者,其言不信也;行之不可再者,其行賊 暴也。故言而不信,則民不附;行而賊暴,則天下怨;民 不附,天下怨,此滅亡之所從生也。故明主禁之。故曰: 「凡言之不可復,行之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

孔子家語

《三恕》

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夫色 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也。不 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 惡不足哉!」

呂氏春秋

《淫辭》

非辭無以相期,從辭則亂,亂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 謂也。言不欺心,則近之矣。凡言者以諭心也,言心相 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 言也,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賈誼新書

《大政上》

夫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見而不可得揜者,行也。 故夫言與行者,知愚之表也,賢不肖之別也。是以智 者慎言慎行,以為身福;愚者易言易行,以為身災。故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後行之。 嗚呼!戒之哉!戒之哉!行之者在身,命之者在人,此福 災之本也。

《修政語下》

凡人者,若賤若貴,若幼若老,聞道志而藏之,知道善 而行之,上人矣。聞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也, 則謂之下人也。故夫行者善,則謂之賢人矣;行者惡, 則謂之不肖矣。故夫言者善,則謂之賢矣;言者不善, 則謂之愚矣。故知愚之人有其辭矣,賢不肖之人別 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

韓詩外傳

論言行

傳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備乎道術,必有由也。雖不 能盡乎羙善,必有處也。言不務多務,審所行而已。行 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膚性命之不可易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