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戒諂諛之言》

《繫辭》曰:「上交不諂。」

孔子曰:「上不答,不敢以諂。」

《子貢》曰:「貧而無諂。」

子思曰:「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 《莊子》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

宋元王曰:「諛者,賊也。」

《荀悅》曰:「違下從上,則為諂諛。」

《王嘉》曰:「議政諂諛,則主德毀。」

《孔叢子》曰:「馬回以諂言得罪。」

《鹽鐵論》曰:「富貴多諛言。」

陳咸剛直有異才父萬年嘗召咸床下教戒之咸睡 頭觸屏風萬年怒之咸跪謝曰:「大人乃教咸諂也。」萬 年乃不復言。

太史公曰:周文處諂,君子譏之,為其近於佞也。 伊川曰:「不可阿諛逢迎,求其比己也。」

胡文定公曰:「諂者獻佞以為忠。」

慶源輔氏曰:「以下美上,《易》失于諂。」

歐陽公曰:「是是近乎諂。」

薛文清公曰:「人之好諛,非特言語為然也,而文辭尢 甚也。素無實德實才,而悅人作文詞以諛己,而作文 詞者,又極口稱譽之。彼以諛求,此以諛應,文詞之弊, 孰有甚於此者乎?」

《英》曰:「諂諛於人者,求乎人之悅己也;而好人諂諛者,悅乎人之求己也。二者均之,失正也。」

《戒卑屈之言》

《繫辭》曰:「失其守者,其辭屈。」

進齋徐氏曰:「見理不定,無所操執,其辭多屈而不伸 也。」

誠齋楊氏曰:「鐘薄者無震聲,德厚者無卑辭。」

《筆疇》曰:「貴人之前莫言窮,彼將謂我求其薦矣;富人 之前莫言貧,彼將謂我求其福矣。」

胡文定公家至貧,然貧之一字於親故閒,非惟口不 道,手亦不書。嘗戒子弟曰:「對人言貧者,其意將何求? 汝曹志之。」

《郁離子》曰:「失時之言,每多謙己;墮井之呼,不暇擇人。」

或疑卑屈之言類謙,英曰:所謂謙者,或以貴而下賤,或以尊而下卑,或以賢而下愚。若卑屈則薾然喪其所以自守,何其陋也?故謙之言有類卑屈者。卑屈之類謙,綜其實不然。

或問:「諂諛卑屈之言何以異?」 英曰:「諂諛乎人者也,卑屈乎己者也,二者恆相因者也。」

《戒取怨之言》

李文正公為相,人有求進用者,必溫語卻之。或問其 故,曰:「既失所望,又無善詞,取怨之道也。」

歐陽文忠公在政府時,每有人不中理者,輒峻卻之, 故人多怨。

畢仲游《與東坡書》曰:「夫言語之累,不特出諸口者為 言。其形於詩歌,贊於賦頌,託於碑銘,著於序記者,亦 言語也。今知畏於口而未畏於文,是其所是則見是 者喜,非其所非則蒙非者怨。喜者未必能濟君之謀, 而怨者或已敗君之事矣。」

薛文清公曰:「凡與人言,色厲則取怨。」

英曰:「甚哉!言不可種怨于人也。若人言有可怨者,我當忘之也。」

《戒召禍之言》

司馬溫公曰:「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

朱子曰:「《口銘》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此語最好。」 節齋蔡氏曰:「人之招禍,惟言為甚,故言所當節也。」 建安丘氏曰:「口舌乃一身之門戶,一語不謹,則殃禍 立至。」

中溪張氏曰:「言語不慎則招禍。」

尹氏曰:「言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

吳文正公曰:「一言或至於喪邦,其小者或以招禍,或 以敗事。」

雙峰饒氏曰:「孔子謂南容邦無道,免於刑戮」,只是不 以輕言取禍。若當言而言,雖箕子之囚,比干之死,豈 容苟免!

英曰:「取怨召禍二戒,宜與直言、惡言、盡言、妄言、訐言、讒言、漏言、譏評之言參看。」

或問:「怨與禍奚異?」 英曰:「怨者,怒蓄於彼也;禍者,害流於此也。怨其禍之根乎?禍其怨之形乎?其倚伏也,恆相須。諂諛卑屈之言,失之柔也;取怨召禍之言,失之剛也。」

《言貴簡》

《程子》曰:「言以簡為貴, 德進則言自簡。」

《朱子》曰:「覺言語多,便簡默。」

輔漢卿曰:「大凡人纔信實,則言自簡默。」

徐羨之沉密寡言。

《呂許公》沉靜寡言。

《吳遵路》謹重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