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胡五峰曰:「智不相近,雖聽言而不入;信不相及,雖納

忠而不愛。」

張子韶曰:「終日譊譊者,為善多不終。」

胡明仲曰:「不先事而強聒,不後事而失機。」

汪氏曰:「非可言之時而強聒之,非惟不入其耳,或反 貽其怒矣。」

邵康節教人,必隨其才分之高下,不驟語而強益之。 吳明卿曰:「韓魏公知歐陽公不以《繫辭》為孔子書,又 多不以《文中子》為可取中書相會累年,未嘗與之言 及也。」蓋知其性偏也。

薛文清公曰:「未信者不可強言以聒之,未合者不可 強言以鉤之, 不可強語人以不及,非惟不能入,彼 將易吾言矣。」

《戒譏評之言》

孔子曰:「惡稱人之惡者。」

《老子》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 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馬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援在交趾,還書戒之曰:「吾 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 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政法,此語吾所大惡 也。寧死,不願子孫有此行也。」

崔子玉《座右銘》曰:「無道人之短。」

嵇叔夜曰:「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 程子曰:「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

伊川見人論前輩之短,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陳了翁曰:「言滿天下無口過」,非謂不言也,但不言人 是非長短利害,所以無口過。

邵康節聞人言人之惡,未嘗和。

胡五峰曰:「以言人不善為至戒。」

劉元城曰:「後生未可遽立議論以褒貶古今,蓋見聞 未廣,涉世淺也。」

張南《軒》曰:「工於論人者,察己常疏。」

《曹武惠王》局量寬博,未嘗言人過。

《范蜀公慎默,口不言人過》。

趙康靖公厚德長者,未嘗言人短。

《范文正公謹默,口不言人過》。

《崔遵度》篤厚長者,口不言人是非。

《和平時》曰:葉道卿自浙漕罷,以母老求司官鑰。長子 經臨江軍脩謁,方入客次,聞眾賓聚首言道卿被罪 去位。問:「得報耶?」賓曰:「傳聞耳。」曰:「葉道卿乃某之家君, 以祖母老,求便實無過。」眾賓負赧,幾失所措。信知稠 人中不可妄談是非。昔人有言:客次與茶,酒肆中最 宜謹默。可不信乎?

范益謙《座右銘》曰:「不言州縣官員長短得失,不言眾 人所作過惡,不言仕進官職趍時附勢。」

薛文清公曰:「切不可隨眾議論前人長短,要當己有 真見乃可。 好議論前輩得失,乃初學之大病。前輩 誠有不可及者,未可議也。 嘗觀後人肆筆奮詞,議 論前人之長短,及夷考其平生之所為,不及古人者 多矣。豈非言不及行,可恥之甚乎! 在古人之後,議 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英曰:「生斯世也,誰則無過?能勿事譏評,厚矣。然脫職司激揚,或論世取友,於以綜覈名實,則又不可以譏評例拘也。雖然,論人之過,要當原其心,不可泥其跡。取人之善,但當據其跡,不必誅其心。苟過不原心,恐無心之失,不在宥列,是塞其自新之路,其誰賴之?善必誅心,恐矯飾之行,難罔其實,而天下無完人矣。漢」 人病不長者,蓋謂此耶。

《戒出位之言》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

《曲禮》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朝言不及犬馬, 公庭不言婦女, 外言不入于梱, 內言不出于梱。」

司馬溫公作相,欲除諫官而難其人,問于伊川,伊川 曰:「初若泛論人才則可,今既如此,頤雖有其人,何可 言?」公曰:「出于君口,入于光耳,又何害?」伊川終不言。 傅獻簡公以言事謫知和州,通判楊洙問曰:「公以直 言斥居此,何為言未嘗及御史時事?」公曰:「前日言職 也,豈得已哉?今日為郡守,當宣朝廷美意,而反呫呫 言」前日之闕,政與誹謗何異?

司馬溫公既歸洛,自是絕口不論事。

《韓蘄王既罷典兵》,自是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

《戒狎下之言》

張文忠公曰:「左右非公故,勿與語。」

薛文清公曰:「接下不可一語冗長, 臨屬官公事外, 不可泛及他事。 為官最宜安重,下所瞻仰,一發言 不當,殊愧之。」

英曰:左右小人,最能于言語閒窺人淺深而迎合之,一墮其術,未有不僨事者。子曰:「近之則不遜。」 夫狎者,近之也,其不遜之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