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八十六卷目錄

 學問部總論四

  性理大全總論為學之方

  居業錄與陳大中 奉羅一峰

  王陽明集與夏敦夫 答倫彥式 與唐虞佐侍郎 答顧東橋 答路賓陽 與

  辰中諸生書 答徐成之書 答黃宗賢應原忠書 與王純甫書 與席元山書 與黃勉

  之書

  鹿伯順語錄認理提綱

學行典第八十六卷

學問部總論四

性理大全

《總論為學之方》

南軒張氏曰:「人之性善,然自非上智生知之資,其氣 稟不容無所偏。學也者,所以化其偏而若其善也。氣 稟之偏,其始甚微,惟夫習而不察,日以滋長,非用力 之深,末由返也。古人所以從事於學者,其果何所 為而然哉?天之生斯人也,則有常性;人之立於天地 之閒也,則有常事在身,有一身之事在家,有一家之 事」在國有一國之事。其事也,非人之所能為也,性之 所有也。弗勝其事,則為「弗有其性,弗有其性,則為弗 克若天矣。」克保其性而不悖其事,所以順乎天也。然 則捨講學其能之哉?凡天下之事,皆人之所當為,君 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際,人事之大者也。以至於 視聽言動,周旋食息,至纖至悉,何莫非事者?一事之 不貫,則天性以之陷溺也。然則講學,其可不汲汲乎? 學所以明萬事而奉天職也。雖然,事有其理,而著於 吾心。心也者,萬事之宗也。惟人放其良心,故事失其 統紀。學也者,所以收其放而存其良也。夏葛而冬裘, 饑食而渴飲,理之所固有,而事之所當然者。凡吾於 萬事,皆見其若是也,而後為當其可學者,求乎此而 已。嘗竊怪今世之學者,其所從事往往異乎是,鼓篋 入學,抑亦思吾所謂學者果何事乎?聖人之立教者 果何在乎?而朝廷建學,群聚而教養者又果何為乎? 嗟夫,此獨未之思而已矣。使其知所思,則必竦然動 於中,而其朝夕所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際, 視聽言動之閒,必有不得而遁者,庶乎可以知入德 之門矣。入德有門戶,得其門而入,然後有進也。夫 子之教人,循循善誘,始學者聞之,即有用力之地,而 至於成德,亦不外是。今欲求所持循而施吾弗措之 功,其可不深考之於夫子之遺經乎?試舉一端而論, 夫子之言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 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嗟乎!是數言者,視之若易, 而為之甚難;驗之不遠,而測之愈深,聖人之言化工 也。學者如果有志盍?亦於所謂入孝出弟,所謂謹而 信,所謂汎愛親仁者學之而弗措乎?學然後知不足, 其閒精微曲折,未易盡也。其亦問之而弗措乎?思之 未至,終不為己物,盍亦思之而「弗措乎?思之而有疑, 盍亦辯之而弗措乎?思而得,辯而明,又盍行之而弗 措乎?」是五者,蓋同體以相成,相資而互相發也。真積 力久,所見益深,所履益固,而所以弗措者,蓋有不可 以己,高明博厚端可馴而至矣。噫!學不躐等也。譬如 燕人適越,其道里之所從,城郭之所經,山川之阻修, 風雨之晦冥,必一一實履焉,中道無畫,然後越可幾 也。若坐環堵之室而望越之渺茫,車不發軔,而欲乘 雲駕風以遂抵越,有是理哉?且夫為孝,必目冬溫夏 凊、昏定晨省始;為弟必自「徐行後長者始。」故善言學 者,必以灑掃應對進退為先焉,惟夫弗措之為貴也。 學必有序,故自灑掃應對進退而往,皆序也。由近 以及遠,自粗以至精,學之方也。如適千里者,雖步步 踏實,亦須循次而進。今欲闊步一蹴而至,有是理哉? 自欺自誤而已。講究義理,須要看得如饑食渴飲, 只是平常事。若談高說妙,便是懸空揣度,去道遠矣。 近日學者論「仁」字,多只是要見得「仁」字意思,縱使 逼真,亦終非實得。看《論語》中聖人所言,只欲人下工 夫,「升高自下,陟遐自邇,循序積習,自有所至。存養省 察,固當並進。存養是本,工夫固不越於敬。敬固在主 一,此事惟用力者方知其難,講學不可以不精也。 毫釐之差,則其弊有不可勝言者。故夫專於考索,則 有遺本溺心之患;而務於高遠,則有躐等憑虛之憂, 二者皆其弊也。」攷聖人之教,固不越乎致知力行之 大端,患在人不知所用力耳。「莫非致知也。日用之閒, 事之所遇,物之所觸,思之所起,以至於讀書考古,苟 知所用力,則莫非吾格物」之妙也。其為力行也,豈但 見於孝弟忠信之所發,形於事而後為行乎?自息養 瞬存以至於三千三百之閒,皆合內外之實也。行之 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如今一輩學者,往 往希慕高遠,畢竟終無所得。要之,仁之實,事親是也; 義之實,從兄是也。當於事親從兄之際踐履中體察 之,此最親切。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須是下 學而上達。雖灑掃應對,其中自有妙理。至如《禮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