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劉生皆明之。時人服其精博,小劉亦亞之,故稱「二 劉。」

《唐書韓愈傳》:「愈三歲而孤,嫂鄭鞠之自知讀書,日記 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

《殷踐猷傳》:踐猷博學,尤通氏譜、曆數、醫方,與賀知章、 陸象先、韋述最善。知章嘗號為「五總龜」,謂龜千年五 聚,問無不知也。

《宋史范仲淹傳》:「仲淹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學,晝夜不 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 能堪,仲淹不苦也。」

《司馬光傳》:「光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自言吾無過人者, 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誠心自然,天 下敬信。光于物澹然無所好,于學無所不通。」

《周敦頤傳》:「敦頤尚友千古,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 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

《程顥傳》:「顥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 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 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秦漢以來, 未有臻斯理者。」

《程頤傳》:頤于書無所不讀,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語》《孟》 《中庸》為標指,而達于六經,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 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 便脫然欲學聖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 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張載傳》:載讀書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無所得, 反而求之《六經》。常坐虎皮講《易》。比見二程,撤坐輟講, 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 求。」于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邵雍傳》:雍于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勵,寒不 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已而歎曰:「昔人尚友于 古,而吾獨未及四方。」于是踰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 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遂不復出。 《謝良佐傳》:良佐記問該贍,對人稱引前史,至不差一 字,事有未徹,則顙有泚。與程頤別一年,復來見,問其 所進,曰:「但去得一『矜』字爾。」頤喜,謂朱光庭曰:「是子力 學切問而近思者也。」

《張繹傳》:繹游僧舍,見僧道楷將祝髮從之。時周行己 官河南,警之曰:「何為舍聖人之學而學佛?異日程先 生歸,可師也。」會程頤還自涪,乃往受業。讀《孟子》志士 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慨然若有得。

《尹焞傳》:焞少師事程頤。當是時,學于程頤之門者,固 多君子,然求質直弘毅,實體力行若焞者蓋鮮。頤嘗 以魯許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乎! 《楊時傳》:時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 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 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懽。其 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羅從彥傳》:從彥聞同郡楊時得河南程氏學,遂徒步 往學,初見時三日,即驚汗浹背,曰:「不至是,幾虛過一 生矣。」既而築室山中,絕意仕進,終日端坐,閒謁時將 溪上,吟詠而歸,恆充然自得。

《李侗傳》:「侗聞郡人羅從彥得河、洛之學,遂以書謁之, 從之累年,授《春秋》《中庸》《語》《孟》之說。從彥好靜坐,侗退 入室中亦靜坐。從彥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 象,而求所謂中者。久之,而于天下之理該攝洞貫,以 次融釋,各有條序,從彥亟稱許焉。」

《朱熹傳》:「熹少時,慨然有求道之志。其為學大抵窮理 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嘗謂聖賢 道統之傳散在方冊,聖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 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之經訓。」

《張栻傳》:栻,丞相浚子也。穎悟夙成,浚愛之,自幼學,所 教莫非仁義忠孝之實。長師胡宏,宏一見即以孔門 論仁親切之旨告之,栻退而思,若有得焉,宏稱之曰: 「聖門有人矣。」栻益自奮厲,以古聖賢自期,作《希顏錄》。 《黃榦傳》:榦字直卿,受業朱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 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熹語人曰:「直卿志堅思苦,與 之處,甚有益。」

《李燔傳》:燔從朱熹學,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語,且曰:致 遠固以毅,而任重貴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齋而自 儆。熹謂人曰:燔交友有益,而進學可畏。且直諒樸實, 處事不苟,他日任斯道者,必燔也。

《張洽傳》:洽從朱熹學,自六經傳註而下,皆究其指歸, 至于諸史百家,山經地志,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 嘗取《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 將通之」之語,以為窮理之要。熹嘉其篤志。

《陳淳傳》:淳少習舉子業,林宗臣見而奇之,且曰:「此非 聖賢事業也。」因授以《近思錄》。淳退而讀之,遂盡棄其 業焉。及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熹曰:「凡閱義理,必 究其原。」淳聞而為學益力,日求其所未至,無書不讀, 無物不格,日積月累,義理貫通,洞見條緒。

《李方子傳》:方子少博學能文,為人端謹純篤。初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