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 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陳注示之以入道之所由,而不牽率其必進;作興其志氣之所尚,而不沮抑之使退;開其從入之端,而不竟其所通之地。如此,則不扞格而和,不勤苦而易,不雜施以亂其心,「有相觀以輔其志而思」,則得之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 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 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大全「或失則多者知之所以過,或失則寡者愚之所以不及,或失則易;賢者之所以過,或失則止,不肖者之所以不及。」多聞見而適乎邪道,多之失也;寡聞見而無約無卓,寡之失也;子路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易之失也;冉求之今女畫,止之失也。約我以禮,所以救其失之多;博我以文,所以救其失之寡;「兼人則退之」,所以救其失之易;「退則進之」,所以救其失之止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 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陳注「約而達」,辭簡而意明也。「微而臧」,言不峻而善則明也。「罕譬而喻」,比方之辭少而感動之意深也。《繼志》,謂能使學者之志與師無閒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 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陳注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陶鎔金鐵,使之柔合,以補治破器,故此子弟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箕,柳箕也。善為弓之家,使幹角撓屈,調和成弓,故其子弟亦觀其父兄世業,學取柳條和軟撓之成箕也。《馬子》始學駕車之時,大馬駕在車前,將馬子繫隨車後而行,故云「反之。」所以然者,此駒未「曾駕車,若忽駕之,必驚奔。今以大馬牽車於前,而繫駒於後,使日日見車之行慣習,而後駕之不復驚矣。」言學者亦須先教小事操縵之屬,然後乃示其業,則易成也。

《經解》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 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 《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大全石林葉氏曰:「教者,上所以勉下,《經》者,所以助成其教也。」

文子

《道德》

《文子問道,老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 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 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 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 骨髓。」

呂氏春秋

《勸學》

二曰:「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 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願也。然而人君、 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 知理義;不知理義,生於不學。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 知其不為聖人。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 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 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 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 苟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 人。聖人生於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 嘗有也。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 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 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彊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 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 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凡 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 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 病而飲之以菫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 矣。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 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 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曾子》 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 也。」夫「無父而無師者,餘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 父也。曾點使曾參,過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 畏耶?」曾點曰:「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顏 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 顏回之於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 尊師若此,故師盡智竭道以教。

韓詩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