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欲執』」此二者之中,不知怎麼執得?識得,則凡事物上 皆天然有箇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安排著,則不 中矣。問:「時中如何?」伊川先生曰:「中字最難識,須是默 識心通。且試言一廳則中央為中;一家則廳中非中, 而堂為中;言一國則堂非中,而國之中為中。推此類 可見矣。如三過其門不入,在禹稷之世為『中』」,若居陋 巷則非中也;「居陋巷」在顏子之時為「中」,若三過其門 不入,則非中也。

朱子大全集

《答張敬夫》

「中」字之說甚善,而所論狀、性、形、道之不同,尤為精密, 開發多矣。然愚意竊恐程子所云「只一箇中字,但用 不同」,此語更可玩味。夫所謂只一箇中字者,中字之 義未嘗不同,亦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已矣。然用 不同者,則有所謂在中之義者,有所謂中之道者是 也。蓋所謂在中之義者,言喜怒哀樂之未發,渾然在 「中,停停當當,未有箇偏倚過不及處。其謂之中」者,蓋 所以狀性之體段也。有所謂「中之道」者,乃即事即物, 自有箇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其謂「之中」 者,則所以形道之實也。只此亦便可見來教所謂狀 性形道之不同者。但又見得「中」字只是一般道理,以 此狀性之體段,則為未發之中;以此形道,則為無過 不及之中耳。且所謂「在中之義」,猶曰「在裡面底道理」 云爾,非以「在中」之「中」字解未發之「中」字也。愚見如此, 不審高明以為如何?

朱子全書

《中和》

共父問「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曰:「中者,是狀性之體,性具於心,發而中節,則是性自 心中發出來也。」 問:「喜怒哀樂之未發,不偏不倚,固 其寂然之本體,及其酬酢萬變,亦在是焉。故曰:『天下 之本』。發而皆中節,則事得其宜,不相凌奪,固感而遂 通之和也。然十中其九,一不中節,則為不和,便是有 礙,不可謂之達道矣。」曰:「然。」 問「喜怒哀樂未發謂之 中。」曰:「喜怒哀樂,如東西南北,不倚於一方,只是在中 閒。」又問「和。」曰:「『只是合當喜,合當怒。如這事合喜五分, 自家喜七八分,便是過其節;喜三四分,便是不及其 節。」又問:「達』字,舊作『感而遂通』字看,而今見得是古今 共由意思。」曰:「『也是通底意思。如喜怒不中節,便行不 得了。而今喜天下以為合當喜,怒天下以為合當怒, 只是這箇道理,便是通達意。大本、達道』,而今不必說 得張皇,只將動靜看。靜時這箇便在這裡,動時便無 不是那底。在人工夫卻在致中和上。」又問「致」字。曰:「而 今略略地中和,也喚做中和。『致』字,是要十分中,十分 和。」又問:「看見工夫先須致中。」曰:「這箇也大段著腳手 不得。若大段著腳手,便是已發了。子思說『戒慎不睹, 恐懼不聞』,已自是多了,但不得不恁地說。要人會得, 只是略略地約住在這裡。」又問:「發須中節,亦是倚於 一偏否?」曰:「固是。」因說:「周子云:『中也者,和也,天下之達 道也』。別人也不敢恁地說。『君子而時中』,便是恁地說。」

中和部藝文一

 中者天下之大本賦以天下之教由此而出為韻              宋文彥博

「中者存乎性」,性者命於天,為萬化所宗之本。乃七情 未發之前,澹乎自持,政教自茲而出矣。感而後動,吉 凶由是以生焉。原夫《賾禮》典之淵微,得中和之用舍, 聖人極之以育物,君子循之而化下。人生而靜,故能 用其中焉。教所由興,是以謂之本也。始其惟寂惟寞, 何慮何思,道所從而隆矣。人可得而由之,喜怒不形, 守為樸素之本。嗜欲將至,散成禮樂之基。外物未牽, 《中扄》是斆。苟能發以中節,是致廣而成教。始惟所稟。 金則義而木則仁。終乃有遷,父為慈而子為孝。是知 言其中者,哀樂之未發。謂乎本者,教化之必由。蘊之 則五常盡在,散之則《百禮》交修。何異夫大樸將分。上 者道而下者器。洪鈞欲播達乎萌而出乎勾,得不載 考斯言,詳觀至理,雖化育之甚大,亦權輿而自此。誠 明內著,兩儀蟠極之宗;和順外融,萬物經綸之始。有 如此者,不其偉而為最靈而可美,著達道以攸宜。若 然,則天下之精,無能及此,縱域中之大,何莫由斯?故 知道不自於天生,禮非從於地出,起於人性之靜,肇 彼民心之質。所以王者之「致中和」,雖百慮而同歸於 一。

《與范景仁論中和》
司馬光

光再拜。自四月來,連於夢得處領三書,以無的便,久 未之報,惟景仁必能察其非惰慢也。來書主鬴斛論 甚確。光寡學,於鍾律實所不解,不足以辨是非。曏者 互相攻難,聊資戲笑耳。至於中和為養生作樂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