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上之德,象主之指,四裔之國,重譯而至,非戶辨而家 說之也,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矣。《詩》曰:「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內順而外寧矣。

春秋繁露

《身之養》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 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 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

揚雄法言

《問神篇》

或問《神》。曰:「心。」「請問之。」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 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況於人乎?況於 事倫乎?」「敢問潛心於聖?」曰:「昔仲尼潛心於文王矣,達 之顏淵亦潛心於仲尼矣。未達,一閒耳,神在所潛而 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萬物作類。人心 其神矣乎!操則存,捨則亡,能常操而存者,其唯聖人 乎?」聖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和 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閒者也。

王通中說

《立命篇》

董常歎曰:「『善乎顏子之心也!三月不違,仁矣』。子聞之 曰:『仁亦不遠,姑慮而行之爾。無苟羨焉,惟精惟一』。」誕 先登於岸,常出曰:「慮不及精,思不及睿,焉能無咎?焉 能不違?」

司馬子

《收心論》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欣 迷幻境之中,惟言實是;甘宴有為之內,惟悟虛非。所 以學道之初,須要安坐,收心離境,心無所有,因住無 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經》云:「至道之中, 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一然。」原其心體,以道為本。 但為心神受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淨 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無復流浪,與道冥合。安 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靜定日久,病 消命復。復而又續,自得知常。知則無所昧,常則無所 變,出離生死,實由於此。是故法道安心,貴無所著。《經》 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 常,知常曰明。」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凡住 有所,則令心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著物,又 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 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矣。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 永斷覺知,入於忘定。若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 夫原來不別。若維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 定者,徒自誤爾。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者,於言甚 善,於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滅此。今則息住而不滅 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如有時事,或 然生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 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 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若煩邪亂想,隨覺則 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 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即是非 善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 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經》云:「人能虛心無心,非欲 於道,道自歸之。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非淨 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撓。」實則 順中為常,權則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若非 時非事,役思彊為者,自為不著,終非真學。何耶?心如 眼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 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 終難得定。有如良田,荊棘未除,雖下種子,嘉苗不茂。 愛欲思慮,是心荊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此心由來 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託,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 散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和熟,自得安閒。無問 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之時,當須作意安之。若未得 定,即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安閒,即堪自樂,漸漸馴 狎,惟益清遠。且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梗,不 受駕御鷹鸇野鳥也。為人羈紲,終日在手,自然調熟, 心亦如是。若放逸縱任不收,惟益粗疏,何能觀妙?」或 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 而不為,無時而不寂。今獨避動而取安,離動而求定, 勞於控制,乃有動靜。一心,滯於住守,是成取舍兩病。 都未覺其外執,而謂道之楷要,何其謬耶?」答曰:「總物 而稱大,通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 大矣,實為妙矣。然吾子之鑒,有所未明。何者?子徒見 貝錦之輝煥,未曉先由於素絲;纔聞鶴鳴之沖天,詎 識先資於穀食;蔽日之榦,起於毫末。神凝至聖,積習 而成。今徒知言聖人之德,而不知聖人之所以德也。」

司馬光迂書

《回心》

或問:「子能無心乎?」迂叟曰:「不能。若夫《回心》,則庶幾矣。」 「何謂回心?」曰:「去惡而從善,舍非而從是。人或知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