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二十卷目錄

 心學部總論二

  朱子語類心 存養 論張子書

  象山語類

  真西山文集問人之所以為學心與理而已

  性理大全

學行典第一百二十卷

心學部總論二

朱子語類

《心》

「致道謂心為太極」,林正卿謂心具太極,致道舉以為 問。先生曰:「這般處極細難說。看來心有動靜,其體則 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直卿退而發 明曰:「先生道理精熟,容易說出來,須至極。」賀孫問:「其 體則謂之《易》,體是如何?」曰:「體不是體用之體,恰似說 『體質之『體』,猶云『其質則謂之《易》。理即是性,當活看。如 心字各有地頭說。如《孟子》云:『仁,人心也』。仁便是人心』。 這說心是合理說。如說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是心 為主而不違乎理,就地頭看始得』。」問:「知覺是心之 靈固如此,抑氣之為耶?」曰:「不專是氣,是先有知覺之 理。理未知覺,理與氣合,便能知覺。譬如這燭火,是因 得這脂膏,便有許多光燄。」問:「心之發處是氣否?」曰: 「也只是知覺。」問:「心是知覺,性是理。心與理如何得 貫通為一?」曰:「不須去著貫通。本來貫通,如何本來貫 通?」曰:「理無心,則無著處。心者,氣之精爽,發明『心』 字。」曰:「『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 天地之氣而生,故此心必仁,仁則生矣。心須兼廣 大流行底意看,又須兼生意看。且如程先生言『仁者 天地生物之心』。只天地便廣大,生物便流行,生生不 窮。心與理一,不是理在前面為一物,理便在心之 中,心包蓄不住,隨事而發。」因笑云:「說到此自好笑,恰 似那藏相似。除了經函裏面點燈,四方八面皆如此 光明燦爛。但今人亦少能看得如此。」問:「心之為物, 眾理具足,所發之善,固出於心。至所發不善,皆氣稟 物欲之私,亦出於心否?」曰:「固非心之本體,然亦是出 於心也。」又問:「此所謂人心否?」曰:「是。」子升因問:「人心亦 兼善惡否?」曰:「亦兼說。」問:「形體之動,與心相關否?」曰: 「豈不相關?自是心使他動。」曰:「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形 體亦有運動,耳目亦有視聽,此是心已發抑未發?」曰: 「喜怒哀樂未發,又是一般。然視聽行動,亦是心向那 裏。若形體之行動,心都不知,便是心不在,行動都沒 理會了,說甚未發?未發不是漠然全不省,亦常醒在 這裏,不恁地困。」問:「惻隱、羞惡、喜怒哀樂,固是心之 發,曉然易見處。如未惻隱、羞惡、喜怒哀樂之前,便是 寂然而靜時,然豈得塊然槁木!其耳目亦必有自然 之聞見,其手足亦必有自然之舉動,不審此時喚作 如何?」曰:「喜怒哀樂未發,只是這心未發耳。其手足運 動,自是形體如此。」問:「五行在人為五臟,然心卻具 得五行之理,以心虛靈之故否?」曰:「心屬火,緣是箇光 明發動底物,所以具得許多道理。」問:「人心形而上 下如何?」曰:「如肺肝五臟之心,卻是實有一物。若今學 者所論操舍存亡之心,則自是神明不測。故五臟之 心,受病則可用藥補之。這箇心,則非菖蒲茯苓所可 補也。」問:「如此,則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曰:「心比性則 微有跡,比氣則自然又靈。」問:「『先生嘗言,心不是這 一塊』。義剛竊謂滿體皆心也,此特其樞紐耳。」曰:「不然。 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人有病,心者乃其 舍不寧也。凡五臟皆然。心豈無運用?須常在軀殼之 內。譬如此建陽知縣,須常在衙裏,始管得這一縣也。」 義剛曰:「『然則程子言心在腔子裏』,謂當在舍之內,而 不當在舍之外耶?」曰:「不必如此。若心不可在腳上,又 不可在手上,只得在這些子上也。」漢卿問:「心如箇 藏,四方八面都恁地光明皎潔,如佛家所謂『六窗中 有一猴』,這邊叫也應,那邊叫也應。」曰:「『佛家說心處,儘 有好處。前輩云:『勝於楊墨』。」「『心』字只一箇字母,故『性』」 「情』字皆從心。張子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則恐不 能無病,便似性外別有一箇知覺了。范淳夫之女, 謂『心豈有出入』!伊川曰:『此女雖不識《孟子》,卻能識心』。 此一段」說話,正要人看。《孟子》舉孔子之言曰:「出入無 時,莫知其鄉」,此別有說。伊川言淳夫女卻能識心,心 卻易識,只是不識孟子之意。盡心如明鏡,無些子 蔽翳,只看鏡子若有些少照不見處,便是本身有些 塵污。如今人做事,有些子鶻突窒礙,便只是自家見 不盡。此心本來虛靈,萬理具備,事事物物,皆所「當知。 今人多是氣質偏了,又為物欲所蔽,故昏而不能盡 知。聖賢所以貴於窮理。且如秀才要讀書,要讀這 一件,又要讀那一件;又要學寫字,又要學作詩,這心 一齊都出外去。所以伊川教人,直是都不去他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