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9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奚若?」子曰:「賜之辯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

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 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 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 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 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按《孔叢子嘉言》篇:「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 劉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黃 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 體也。然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洽聞彊記,博物不窮,抑 亦聖人之興者乎?劉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諸侯力 爭。孔丘布衣,聖將安施』』?」萇弘曰:「堯、舜文武之道,或弛 而墜,禮樂崩喪,亦正其統紀而已矣。」既而夫子聞之 曰:「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

陳惠公大城,因起凌陽之臺。未終而坐法死者數十 人,又執三監吏。夫子適陳聞之,見陳侯,與俱登臺而 觀焉。夫子曰:「美哉斯臺!自古聖王之為城臺,未有不 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陳侯默而退,遂竊赦所 執吏。既而見夫子,問曰:「昔周作靈臺,亦戮人乎?」答曰: 「文王之興,附者六州。六州之眾,各以子道來,故區區」 之臺,未及期日而已成矣。何戮之有乎?夫以少少之 眾,能立大大之功,唯君爾。

子張曰:「女子必漸乎二十而後嫁,何也?」孔子曰:「十五 許嫁而後從夫,是陽動而陰應,男唱而女隨之義也。 以為繢組紃織紝者,女子之所有事也;黼黻文章之 義,婦人之所有大功也。必十五以往,漸乎二十,然後 可以通乎此事。通乎此事,然後乃能上以孝于舅姑, 下以事夫養子也。」

宰我使于齊而反,見夫子曰:「梁丘據遇虺毒,三旬而 後瘳,朝齊君,齊君會大夫眾賓而慶焉,弟子與在賓 列。大夫眾賓並復獻攻療之方。弟子謂之曰:『夫所以 獻方,將為病也。今梁丘已療矣,而諸夫子乃復獻方, 方將安施?意欲梁丘大夫復有虺害,當用之乎』?眾坐 默然無辭。弟子此言何如?」夫子曰:「汝說非也。夫三折 肱」為良。毉梁丘子遇虺毒而獲療,猶有與之同疾者, 必問所以已之之方焉。眾人為此,故各言其方,欲售 之以已人之疾也。凡言其方者,稱其良也,且以參據 所以已之之方優劣耳。

夫子適齊,晏子就其館,既宴,其私焉,曰:「齊其危矣,譬 若載無轄之車,以臨千仞之谷,其不顛覆亦難冀也。 子吾心也。子以齊為游息之館,當或可救,子幸不吾 隱也。」夫子曰:「夫死病無可為毉。夫政令者,人君之銜 轡,所以制下也。今齊君失之已久矣,子雖欲挾其輈 而扶其輪,良弗及也。抑猶可以終齊君及子之身。過 此以往,齊其田氏矣。」

齊東郭亥欲攻田氏,執贄,見夫子而訪焉。夫子曰:「子 為義也,丘不足與計事。」揖子貢使答之。子貢謂之曰: 「今子士也,位卑而圖大。位卑則人不附也,圖大則人 憚之,殆非子之任也。盍姑已乎?夫以一縷之任,繫千 鈞之重,上縣之于無極之高,下垂之于不測之深,旁 人皆哀其絕,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謂乎?馬方駭」, 鼓而驚之,繫方絕重而填之,馬奔車覆,六轡不禁,繫 絕于高,墜入于深,其危必矣。東郭亥色戰而跪曰:「吾 已矣,願子無言。」既而夫子告子貢曰:「東郭亥欲為義 者也,子亦告之以難易,則可矣,奚至懼之哉?」

宰我問:「君子尚辭乎?」孔子曰:「君子以理為尚。博而不 要,非所察也;繁辭富說,非所聽也;唯知者不失理。」孔 子曰:「吾於予,取其言之近類也;於賜,取其言之切事 也。近類則足以喻之,切事則足以懼之。」

《論書篇》:子張問曰:「聖人受命,必受諸天,而《書》云『受終 于文祖』,何也?」孔子曰:「受命於天者,湯、武是也;受命於 人者,舜、禹是也。」夫不讀《詩》《書》《易》《春秋》,則不知聖人之 心,又無以別堯舜之禪、湯、武之伐也。

子張問曰:「『禮,丈夫三十而室。昔者舜三十徵庸,而《書》 云『有鰥在下』,曰虞舜』,何謂也?曩師聞諸夫子曰:『聖人 在上,君子在位,則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堯為天子,而 有鰥在下,何也』?孔子曰:『夫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後娶, 古今通義也。舜父頑,母嚚,莫克圖室家之端焉,故逮 三十而謂之鰥也。《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父母』」 在則宜圖婚,若已歿,則己之娶必告其廟。今舜之鰥, 乃父母之頑嚚也,雖堯為天子,其如舜何?

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于《帝典》,見堯、舜之聖焉;於《大 禹》《皋陶謨》《益稷》,見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勳焉,於《洛誥》 見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 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泰誓》可 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通斯七者,則 《書》之大義舉矣。」

孔子曰:「《書》之于事也,遠而不闊,近而不迫,志盡而不 怨,辭順而不諂。吾於《高宗肜》日,見德有報之疾也。苟 由其道致其仁,則遠方歸志而致其敬焉。吾於《洪範》 見君子之不忍言人之惡而質人之美也。發乎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