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7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二百五十六卷目錄

 篤行部藝文一

  立節           漢劉向

  魯二儒          晉陶潛

  行己箴          唐李翱

  一行傳序         五代史

  義田記         宋錢君倚

  世德堂序         明李賢

  唐氏世德堂記       何喬新

  周善士碑記        袁福徵

 篤行部藝文二

  陽城驛          唐元稹

 篤行部紀事

學行典第二百五十六卷

篤行部藝文一

《立節》
漢·劉向

士君子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行誼,而以妄死 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于 節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 孰能行之?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 亡。」而曰「我能行義,我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 七日七夜,哭不絕聲,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 曾子布衣縕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飽, 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此?比干將死而 諫逾忠,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山,而志逾彰,不輕死 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後能 行之;立身著名,無顧利害,而後能成之。《詩》曰:「彼其之 子,碩大且篤。」非良篤修激之君子,其「誰能行之哉?王 子比干殺身以成其忠,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 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豈不愛其身哉?以為夫義 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因 此觀之,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 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 焉,三者在乎身,名傳」于後世,與日月並而不息,雖無 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則非好死而惡生也,非惡富貴 而樂貧賤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貴及己,士不辭也。孔 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富而不可求, 從吾所好,大聖之操也。《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 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後可與 濟難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眾也。

《魯二儒》
晉·陶潛

易代隨時,迷變則愚。介介若人,特為貞夫。德不百年, 汙我《詩》《書》。逝然不顧,被褐幽居。

《行己箴》
唐·李翱

人之愛我,我度于義。義則為朋,否則為利。人之惡我, 我思其由。過寧不改,否又何仇。仇實生怨,利實害德。 我如不思,乃陷于忒。內省不足,愧形于顏。中心無他, 曷畏多言。惟咎在躬,若市于戮。慢謔自他,匪汝之辱。 昔者君子,惟禮是持。自小及大,曷莫從斯。苟遠于此, 其何不為。事之在人,昧者亦知。遷焉及己,則莫之思。 造次不戒,禍焉可期。書之在側,以作我師。

《一行傳序》
五代史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 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 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 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 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 隳壞至於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 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材賢有 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 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 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沈淪于下, 泯沒而無聞者,求之傳記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 可復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處乎「山林而群麋鹿, 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首而包羞,孰 若無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 明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 昂。苟利于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 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贇五代之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婦,人倫 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于此之時,能以 孝弟自修于一鄉,而風行于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 事跡不著,而無可紀次,獨其名氏或因見于書者,吾 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作 《一行傳》。

《義田記》
宋·錢君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