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 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毋有 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 於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與不至,書之周 之,密之,重之閉之,興自朕躬,大夫其正論毋枉,執事 嗚虖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錯對曰:「平陽侯臣 窋、汝陰侯臣竈、潁陰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隴西太守 臣昆邪所選賢良太子家令臣錯,昧死再拜言:『臣竊 聞古之賢主,莫不求賢以為輔翼,故黃帝得力牧而 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筦子而 為五伯長。今陛下講於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 退託於不明,以求賢良,讓之至也。臣竊觀上世之傳, 若高皇帝之建功業,陛下之德厚而得賢佐,皆右司 之所覽,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紀之後世,為 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今臣窋等迺以臣錯充賦,甚 不稱明詔求賢之意。臣錯草茅,臣亡識知,昧死上愚』」 對曰:「詔策曰『明於國家大體』。愚臣竊以古之五帝明 之。臣聞五帝神聖,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處於法宮 之中,明堂之上,動靜上配天,下順地,中得人。故眾生 之類,亡不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載也;燭以光明,亡偏 異也。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產,皆被其澤。然 後陰陽調,四時節,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穀熟,祅 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河出圖,洛出書,神龍至,鳳鳥 翔,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此謂配天地,治國大體 之功也。《詔策》曰:「通於人事終始。」愚臣竊以古之三王 明之。臣聞三王臣主俱賢,故合謀相輔,計安天下,莫 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而不傷也;人情 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 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其 為法令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眾使民也,本於 人事,然後為之。」取人以己內恕,及人情之所惡,不以 彊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德, 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百姓和親,國家安寧,名位 不失,施及後世。此明於人情終始之功也。《詔策》曰:「直 言極諫」,愚臣竊以五伯之臣明之。臣聞五伯不及其 臣,故屬之以國,任之以事。五伯之佐之為人臣也,察 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 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亡能居 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 以苦民傷眾而為之機陷也,以之興利除害,尊主安 民而救暴亂也。其行賞也,非虛取民財,妄予人也,以 勸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賞厚,功少者 賞薄。「如此斂民財以顧其功,而民不恨者,知與而安 己也。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以禁天 下不忠不孝而害國者也。故辠大者罰重,辠小者罰 輕。如此,民雖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罰之至,自取 之也。」立法若此,可謂平正之吏矣。法之逆者,請而更 之,不以傷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復之,不以「傷國。救主 之失,補主之過,揚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內亡邪辟 之行,外亡騫汙之名。」事君若此,可謂直言極諫之士 矣。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諸侯,功業甚美,名 聲章明,舉天下之賢主,五伯與焉,此身不及其臣,而 使得直言極諫,補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眾, 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勢,萬萬於五伯,而 賜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識陛下之高 明,而奉承之?詔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愚臣竊以秦事明之。臣聞秦始并天下之時,其主不 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遲者何也?地形便, 山川利,財用足,民利戰,其所與並者六國。六國者,臣 主皆不肖,「謀不輯,民不用,故當此之時,秦最富彊。」夫 國富彊而鄰國亂者,帝王之資也,故秦能兼六國,立 為天子。當此之時,三王之功不能進焉。及其末塗之 衰也,任不肖而信讒賊,宮室過度,嗜慾亡極,民力罷 盡,賦斂不節,矜奮自賢,群臣恐諛,驕溢縱恣,不顧患 禍;妄賞以隨喜意,妄誅以快怒心,法令煩憯,刑罰暴 酷,輕絕人命,身自射殺,天下寒心,莫安其處。姦邪之 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瓦 解,各自為制。秦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貧人賤民 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塗所侵者, 宗室大臣也。是故親疏皆危,外內咸怨,離散逋逃,人 有走心。陳勝先倡,天下大潰,絕祀亡世,為異姓福。此 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寧之禍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 露萬民,絕秦之跡,除其亂法,躬親本事,廢去淫末,除 苛解嬈,寬大愛人,肉刑不用,辠人亡帑,非謗不治,鑄 錢者除,通關去塞,不孽諸侯,賓禮長老,愛恤少孤,辠 人有期,後宮出嫁,尊賜孝悌,農民不租。明詔軍師愛 士大夫,求進方正,廢退姦邪,除去陰刑,害民者誅,憂 勞百姓;列侯就都,親耕節用,視民不奢,所為天下興 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內者,大功數十,皆上世之 所難及。陛下行之,道純德厚,元元之民幸矣。詔策曰: 「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當之。」詔策曰:「悉陳其志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2 (1700-1725).djvu/19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