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4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陽國瑞來見,且出其母太孺人《錫號訓辭》及諸名勝 跋語,俾熹亦題其後。熹觀國瑞氣識開爽,陳義甚高, 其必有進乎古人為己之學,而使國人願稱焉,曰:「幸 哉!有子如此矣。」夫豈獨以其得乎外者為親榮哉!因 竊不辭,而敬書其後如此。國瑞勉旃,無忽其言之陋 也。

《跋趙宰母夫人錫誥》
前人

熹伏讀壽昌夫人《始封訓辭》,因得遍觀諸賢跋,知趙 侯之所以厚於其親者,非今世常人之所及矣。問於 士友之間,皆言趙侯與其昆弟平居奉養所以悅其 親者,無所不用其至,又知其非出於一時勉慕而為 之也。嗚呼,其亦可謂孝矣。夫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吾知趙侯異時進而立於朝廷,其必有以異乎今世 士大夫之所為者無疑也。因亦輒書其後云。淳熙己 亥四月辛丑。新安朱熹書。

《跋馮君家藏誥》
前人

黃巢之亂,唐僖宗出居成都,以王鐸、鄭畋為宰相,協 力討賊。鐸以都統檄召諸道之兵,入西畿,屯盩厔,而 賊勢遂衰,卒逐巢,復長安。今觀馮君告身以中和二 年十一月下,則正此時事也。其曰「右都」者,即西畿。其 曰「吏部行在之印」者,即成都行省。其曰「太尉兼中書 令」而使者,以《舊史》考之,即王鐸。而《新史鐸傳》乃作「檢 校司徒,誤矣。其曰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者,則 為鄭公不疑;而其官稱二史、『《通鑑》』」亦不異也。但《通鑑》 載諸道師屯所處甚悉,而不及福建。豈以道遠後至 而不得列序耶?抑且以將卑師少而略之也?夫以閩 之窮僻阻遠,而當此之時乃能命將遣兵奔赴國難; 馮君又能為之領率人徒,崎嶇萬里以投命於君親, 其功雖不大顯,然其於忠則有餘矣。其十一世孫允 中出以示予,且言「君之後散居劍、邵之間,為三大族, 子孫甚眾,衣冠不絕。」予以為此豈忠勞之報耶?允中 將刻石以示三族之人,俾之無忘其初,因為記其本 末云。淳熙丁未十一月甲子,新安朱熹書。

《跋孔君家藏唐誥》
前人

闕里。裔孫孔仲良,以鄉貢明經仕唐,貞元、太和間,至 莆田令,卒官,因家焉。子孫散居民伍,無復顯人。紹興 中,熹之友括蒼吳任授室其門間以其家所藏告身、 家牒、世譜相視,皆唐世舊物。牒又其應舉時所通,具 列三世官諱。獨曾祖文整名見《譜》中,乃襲文宣王齊 卿之別子,而齊卿實先聖第三十有七世孫也。考之 元豐版本,《襲封家譜》皆合。推而下之,得莆田令君,則 為第四十有一世矣。牒頗殘缺,無州里,而以洪州之 印款其縫。視其告,則以為泗州連水縣臨淮鄉進賢 里人,豈其寓於洪耶?告身凡七通,其二為令君之父 丞公所歷南頓、溧水二縣尉,其五為令君《明經冬集》、 全椒尉、青陽丞及莆田考課,皆尚全好,獨莆田令為 謄本,而其家自令君至此,又已傳九世矣。熹得其書, 審訂不謬,乃以告於莆守傅侯自得、令丘君鐸,請得 更其版籍,為《至聖文宣王》第四十九世孫孔宜戶。二 公欣然許諾,即施行之,時紹興二十五年乙亥歲也。 後二十有六年,宜之子幼夏乃以鄉舉試禮部。又數 年,知縣事廖德明為摹刻其告於縣齋,然其跋語以 令君為三十八世,則為小差。幼夏以其墨本來,因記 舊事,輒為書之,且使摹其《家譜》《世譜》及《南頓》《溧水》二 告,并刻於家,而附以令君以來世次之屬,使後有考 云。「慶元丁巳中秋日,朝奉大夫朱熹書。」

《與陳君舉》
前人

先人自少豪爽,出語驚人。踰冠中第,更折節讀書,慕 為賈誼、陸贄之學。久之,又從龜山楊氏門人問道授 業,踐修愈篤。紹興初,以館職郎曹與修《神宗正史》、哲、 徽兩朝實錄,而《於哲錄》用力為多,其辨明誣謗、刊正 乖謬之功,具見褒詔。後以上疏詆講和之失,忤秦相, 去國,補郡不起,奉祠以終。

又             《前人》:

「先人贈告,必已蒙落筆。母妻二告如亦合命詞,則前 日失於具稟,今再有懇。」先妣德性純厚,事姑極孝敬, 祖母性嚴,先妣能順適之,治家寬而有法,歲時奉祀, 必躬必親,撫媵御有恩意,無纖毫嫌忌之意。亡婦先 世自國初時以儒學登高科,其父諱勉之,字致中,紹 興中嘗以布衣召至都堂,與秦丞相議不合而去,東 萊呂舍人所謂「老大多才,十年堅坐」者也。凡此曲折, 得頗見於《詞命》,足為泉壤之榮。幸辱矜念,脫或已行, 亦乞刊定。幸甚!幸甚!

《跋劉楚公沆拜相告》
周必大

右彭城公拜相,制書一通,元孫石城尉德循實寶藏 之。按公以至和元年中秋日相,前一夕,仁宗召當直 學士楊偉不至,乃宣趙概視草。自此遂召學士有故 不宿者,以次官遞宿。然制詞與今《實錄》所載不同,多 為史官潤色,惟不改「雅性內融,敏識先覺」八字,殆後 世公議,非後世褒詔也。自至和距淳熙改元,實百有 二十年,而歲次俱「甲午」云。七月丙戌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