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4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元宗像前陳制書,再拜然後下。」

《後蜀李昊傳》:「昊自言唐相紳之後。後主與江南通好, 遣使者趙季札往聘,購得李紳武宗朝入相制書,還 以遺昊。昊結綵樓置其中,盡召成都聲伎,昊朝服前 迎歸第,大會賓客宴飲,所費不貲。以帛二千匹謝季 札。」

《宋史李穆傳》:「穆拜左拾遺,知制誥。五代以還,詞令尚 華靡,至穆而獨用雅正,悉矯其弊。」

《梁周翰傳》:「乾德中,獻《擬制》二十編,擢為右拾遺。」 《錢氏世家》:「忠獻王佐長子昱,獻《太平興國錄》,求換臺 省官。令學士院召試制誥三篇,改祕書監,判尚書都 省。」

《韓丕傳》:「丕字太簡,為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雍熙初,加 虞部郎中。二年,與賈黃中、徐鉉同知貢舉。丕屬思艱 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 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又舍人王祐以前輩負氣,每 陵轢面折之。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

《王旦傳》:「旦拜右正言知制誥。初,父祜以宿名久掌書 命,旦不十年繼其任,時論美之。」

《劉筠傳》:「筠字子儀,大名人。知制誥,加史館修撰,出知 鄧州,徙陳州。還糾察在京刑獄,知貢舉,遷尚書兵部 員外郎,復請鄧州。未行,進翰林學士。初,筠嘗草丁謂 與李迪罷相制,既而謂復留,令別草制。筠不奉詔,乃 更召晏殊。筠自院出,遇殊樞密院南門,殊側面而過, 不敢揖,蓋內有所愧也。」

《陳從易傳》:「從易知制誥。初,景德後文士以雕靡相尚, 一時學者鄉之,而從易獨守不變,與楊大雅相厚善, 皆好古篤行。時朝廷矯文章之弊,故並進二人以風 天下。兼史館修撰。」

《丁謂傳》:仁宗即位,進司徒兼侍郎,為山陵使。寇準、李 迪再貶,謂取制草改曰:「當醜徒干紀之際,屬先皇違 豫之初,罹此震驚,遂至沈劇。」凡與準善者,盡逐之。 《王堯臣傳》:堯臣以文學進,典內外制十餘年,其為文 詞溫麗。

《楊察傳》:「察字隱甫,幼孤,七歲始能言。母頗知書,嘗自 教之,敏於屬文。其為制誥,初若不用意,及槁成,皆雅 緻有體,當世稱之。」

《張瓌傳》:瓌知制誥,草故相劉沆贈官制,頗言附會取 顯位。沆子瑾帥子弟婦女衰絰詣闕,哭訴瓌挾私怨, 且醜詆其人。執政以褒贈乃恩典,瓌不當為貶詞。出 知黃州。然瑾亦竟不敢請父諡。

《劉瑾傳》:「瑾字元忠,吉州人,沆之子也。第進士,為館閣 校勘。沆亡,得褒贈。知制誥。張瓌草詞,語涉譏貶,瑾泣 涕不能食,闔門衰絰,邀宰相自言。朝廷為改書,命黜 瓌為州。瑾亦坐衰服入公門罷職,沒喪不就官,丐守 墳墓。王素為請,以伸孝子之志,詔復職。」

《王巖叟傳》:「巖叟為文,語省理該,深得制誥體。」

《董敦逸傳》:「元祐六年,敦逸召為監察御史。同御史黃 慶基言:蘇軾昔為中書舍人,制誥中指斥先帝事,其 弟轍相為表裏,以紊朝政。宰相呂大防奏曰:敦逸、慶 基言,軾所撰制詞,以為謗毀先帝。臣竊觀先帝聖意, 本欲富國強兵,鞭撻不庭,一時群臣將順太過,故事 或失當。及太皇太后與皇帝臨御,因民所欲,隨事捄 改,蓋事理當然爾。昔漢武帝好用兵,重斂傷民;昭帝 嗣位,博採眾議,多行寢罷;明帝尚察,屢興慘獄;章帝 改之以寬厚,天下悅服,未有以為謗毀先帝者也。至 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財;仁宗即位,罷 修宮觀,以息民力。凡此皆因時施宜,以補助先朝闕 政,亦未聞當時士大夫有以為謗毀先帝者也。比惟 元祐以來,言事官用此以中傷士人,兼欲動搖朝廷, 意極不善。」轍復奏曰:「臣昨日取兄軾所撰《呂惠卿告》 觀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 終然孔子之聖,不信宰予』。兄軾亦豈是謗毀先帝者 邪?臣聞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爾。 元祐改更,蓋追述先帝美意而已。」宣仁后曰:「先帝追 悔往事,至於泣下。」大防曰:「先帝一時過舉,非其本意。」 宣仁后曰:「皇帝宜深知。」於是敦逸、慶基並罷。

《鄧潤甫傳》:「潤甫知成都府,召復翰林學士,兼掌皇子 閤牋記。一時制作,獨倚潤甫焉。哲宗立,惟潤甫在院, 一夕草制二十有二。進承旨,修撰《神宗實錄》。以母喪 去,終制為吏部尚書。梁燾論其草蔡確制,妄稱有定 策功,乃以龍圖閣學士知亳州。」

《林希傳》:希,紹聖初進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道闕 下,會哲宗親政,章惇用事,嘗曰:「元祐初,司馬光作相, 用蘇軾掌制,所以能鼓動四方,安得斯人而用之。」或 曰「希可。」惇欲使希典書命,逞毒於元祐諸臣,且許以 為執政。希亦以久不得志,將甘心焉,遂留行。復為中 書舍人,修《神宗實錄》兼侍讀。哲宗問神宗殿曰:「宣光 前代有此名乎?」希對曰:「此石勒殿名也。」乃更為顯承。 時方推明紹述,盡黜元祐群臣,希皆密豫其議,自司 馬光、呂公著、大防、劉摰、蘇軾、轍等數十人之制,皆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