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6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七十卷目錄

 碑碣部雜錄

 碑碣部外編

文學典第一百七十卷

碑碣部雜錄

晉陸機《文賦碑》「披文以相質。」

《續博物志》:「野王縣東南有孔子廟,有碑。魏太和元年, 孔靈度以舊宇毀址求修復,野王令范眾愛、河內太 守元真、刺史高允表聞,立碑於廟。治中劉明、別駕呂 次文、主簿向班虎、苟靈龜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 宜立記焉。仲尼聞,殺鳴犢,旋車而反。晉思之,為立廟。 碑云:『孔氏官於洛陽下,追思聖祖,故立廟』。」亦猶劉累 遷魯,立堯祠於山矣。

《述異記》:崆峒山中有堯碑禹碣,皆籀文焉。伏滔述帝 功德銘曰:「堯碑禹碣,歷古不休。」

沮、渙二水,波文皆若五色,彼人多文章,故一名繢水, 灌淝之間。離別亭,古送別處,漢、沔會流處,岸上有石 銘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傳云李斯刻此石。 《水經注》:余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屆於陰山之 講武臺。臺之東有高祖講武碑,碑文是中書郎高聰 之辭也。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即廣 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柱兩廈,堂字綺拱,圖畫奇禽異 獸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鏤桷,取狀古之 溫室也。其時帝幸龍荒,遊鸞朔北,南秦王仇池楊難 當,捨蕃委誠,重譯拜闕,陛見之所也。故殿以廣德為 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頌》云:「肅 清帝道,振攝四荒,有蠻有戎,自彼氐、羌。無」思不服,重 譯稽顙,恂恂南秦,斂斂推亡,峨峨廣德,奕奕焜煌,侍 中、司徒、東郡公崔浩之辭也。碑陰題「宣城公李孝伯、 尚書盧遐等從臣姓名」,若新鏤焉。

大城東北有金城,城內有《沇州刺史河東薛棠像碑》, 「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園,熹平四年遷州,明年甘露 復降殿前樹,從事馮巡、主簿華操等相與褒樹,表勒 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陽楊叔恭碑》,「從事孫光等 以建寧四年立。」西北有《東太山成人班孟堅碑》,「建和 十年尚書右丞拜沇州刺史,從事秦。」等刊石《頌德 政碑》咸列焉。

徐水三源奇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 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逕南巖下,水陰又有一 碑。徐水又隨山南轉,逕東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 三銘,皆翼對層巖,巖鄣深高,壁立霞跱。石文云:「皇帝 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迴之嶮途,覽崇 岸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之,飛矢踰于巖山, 刊石用讚元功。」夾碑並有層臺二所,即御射處也。碑 陰皆列樹碑官名。

羅水又西北,逕袁公塢北,又西北,逕潘岳父子墓前 有碑。岳父茈,瑯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敗。岳碑題 云:《給事黃門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孫秀之難,闔 門受禍,故門生感覆醢以增慟,乃樹碑以記事。」太常 潘尼之辭也。

伊闕左壁有石銘云:「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 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已下,蓋記水之漲滅也。 石壁又有石銘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 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 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

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于 堂西,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 廣三十丈。魏文帝又刊《典論》六碑,附于其次。陸機言: 「《太學贊》別一碑,在講堂西,下列《石龜碑》載蔡邕、韓說、 高堂谿等名。《太學弟子贊》復一碑,在外門中。今二碑 並無《石經》東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八年立,碑文云 『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毀壞。永建六年九月,詔 書修太學,刻石記年,用工作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 九年八月作畢』。」碑南面刻頌,表裡鏤字,猶存不破。漢 石經北有晉《辟雍行禮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 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 久,諒用憮焉。

橋元冢列數碑,一碑是漢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橋氏 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後世。一碑是故吏司 徒博陵崔烈,廷尉河南吳整等,以為至德在己,揚之 由人,苟不驕述,夫何舍焉,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 碑是隴西抱罕,北次陌碭,守長騭為左尉漢陽獂道 趙馮孝高,以橋公嘗牧涼州,感三綱之義,慕將順之 節,以為公之勳美,宜宣舊邦,乃樹碑頌,以昭令德。光 和元年,主記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陰有右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