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3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不知因聲以求義,吾未見其能盡文字之情也。故 侗嘗謂當先敘其聲,次敘其文,次敘其名,然後制作 之道備矣。」聲,形而上者也,文,形而下者也,非文則無 以著其聲,故先文而繼以聲。聲陽也,文陰也,聲為經, 文為緯,聲圍圜而文方,聲備而文不足。天下之物,猶 有出於《六書之外者乎?蓋已寡矣。夫天地萬物之載 具於〈書〉》,能治《六書》者,其知所以治天地萬物矣。許氏 之為書也,不以眾辨異,故其居殽雜,不以宗統同, 故其本末離。凡予之為書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于以聯子,于以聯孫,以辨其眾,以統其宗。宗統同,眾 辨異,故眂繁若寡,而御萬若一,天地萬物之富,不可 勝窮也。以是書而衷之,則若數二三焉。故曰:「知治《六 書》者,其知所以治天地萬物矣。」

日知錄

《字》

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如《左傳》「于文止戈為武」,「故文 反正為乏」,于文「皿虫為蠱」,及《論語》「史闕文」,《中庸》書同 文之類,並不言字。《易》「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詩》「牛羊 腓」字之,《左傳》「其僚無子,使字敬叔」,皆訓為乳。《書康誥》 「于父不能字厥子」,《左傳》「樂王鮒字。」而敬小事大,大字 小,亦取愛養之義。唯《儀禮》《士冠禮》「賓」字之,《禮記郊特 牲》「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與文字之義稍近,亦未嘗謂 文為字也。以文為字,乃始於《史記》秦始皇《琅邪臺石 刻》曰「同書文字。」《說文序》云:「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 益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而生。」

《孝經援神契》亦有此語。

《周禮》外史「掌達書名於四方。」註云:「古曰名,今曰字。」《儀 禮聘禮》注云:「名,書文也。今謂之字。」

《三國志注》:「孫亮時,有山陰朱育,依體像類,造作異字,千名以上。」

此則字之名,自秦而立,自漢而顯也與?

許氏《說文序》:「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 三文,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以篆書謂 之文,隸書謂之字。」張揖《上博雅表》:「凡萬八千一百五 十文。」唐元度《九經字樣序》「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 文,則通謂之文。」

三代以上,言文不言字。李斯、程邈出文,降而為字矣。 二漢以上,言音不言韻。周顒、沈約出音,降而為韻矣。

《古文》

古時文字不一,如漢汾陰宮鼎,其蓋銘曰:「汾陰供官 銅鼎」,蓋二十枚,二十字作;十十鼎銘曰「汾陰供官銅 鼎二十枚」,二十字作其末曰:「第二十三、二十字作 廿一器之銘,三見而三不同。」自唐以後,文字日繁,不 得不歸一律,而古書之不復通者多矣。

《說文》

自隸書以來,其能發明六書之指,使三代之文尚存 于今日,而得以識古人制作之本者,許叔重《說文》之 功為大。後之學者,一點一畫,莫不奉之為規矩,而愚 以為亦有不盡然者。且以六經之文,左氏、公羊、《穀梁》 之傳,毛萇、孔安國、鄭眾、馬融諸儒之訓,而未必盡合, 況叔重生于東京之中,世所本者,不過劉歆、賈逵、杜 林徐巡等十餘人之說。

楊慎《六書索隱序》曰:「《說文》有《孔子說》,楚莊王說,《左氏說》,韓非說,《淮南子說》,司馬相如說,董仲舒說,京房說,衛宏說,揚雄說,劉歆說,桑欽說,杜林說,賈逵說,傅毅說,官溥說,譚長說,王育說,戶彤說,張林說,黃顥說,周盛說,逯安說,歐陽僑說,甯嚴說,爰禮說,徐巡說,莊都說,張徹說。」

而以為盡得古人之意然與否與一也。《五經》未遇蔡 邕等正定之先,傳寫人人各異。今其書所收,率多異 字,而以今經校之,則《說文》為短。又一書之中有兩引 而其文各異者。

如「汜」 下引《詩》「江有汜洍」 下引《詩》「江有洍逑」 下引《書》「旁述孱功」 ;「孱」 下引《書》旁救僝功;「巹」 下引《詩》「赤舄己己」 ;「掔」 下引《詩》「赤舄掔掔。」

「後之讀者將何所從」,二也。

鄭元常駮、許慎《五經異義》《顏氏家訓》亦云:「《說文》中有援引經傳與今乖者,未之敢從。」

流傳既久,豈無脫漏?即徐鉉亦謂「篆書湮替日久,錯 亂遺脫,不可悉究。」今謂此書所闕者,必古人所無,別 指一字以當之。

如《說文》無「劉」 字,後人以「鎦」 字當之;無「由」 字,以「甹」 字當之。無「免」 字,以「絕」 字當之。

改經典而就《說文》,支離回互,三也。今舉其一二評之, 如秦、宋、薛皆國名也,秦從禾,以地宜禾,亦已迂矣。宋 從「木」為居,薛從辛為辠,此何理也?《費誓》之「費」改為 訓為惡米。《武王載斾》之「斾。」改為訓為臿土威,為姑 也,為女陰殹,為擊聲,困,為故廬普,為日無色,此何理 也?貉之為言惡也,視犬之字如畫狗,狗叩也,豈孔子 之言乎?訓有,則曰不宜有也,《春秋》書「日有食之」;訓郭, 則曰齊之郭氏,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以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