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3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 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寖興,而字書 有闕,於一代制度,實為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 為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已。自 今已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 國字副之。」遂升號八思巴曰大寶法王,更賜玉印。 按石墨鐫華,蒙古字法,皆梵天迦盧之變也,故與佛 真言相類。《重陽萬壽宮元碑》,皆以蒙古字書,其署年 月處用雙鉤書,如今世傳飛白字。

至元九年。和禮霍孫奏請百官子弟入蒙古字學 按《元史世祖本紀》,九年七月壬午,和禮霍孫奏,「蒙古 字設國子學,而漢官子弟未有學者,及官府文移猶 有畏吾字。」詔自今凡詔令並以蒙古字行,仍遣百官 子弟入學。

至元十二年,分置翰林院,專掌蒙古文字。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二年三月庚子,從王磐、竇默等 請,分置翰林院,專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學士承旨撒 的迷底里主之。」

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己酉,刊行蒙古畏吾兒字所書 《通鑑》。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一年,敕「宣命劄付皆用蒙古書。」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一年夏四月戊午,敕中書省 奏目及文冊,皆不許用「畏吾」字,其宣命劄付並用蒙 古書。

至元二十三年,翰林院請以「畏吾」字翻譯纂修《國史》, 從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三月戊午,翰林承旨撒 里蠻言,「國史院纂修太祖累朝實錄,請以畏吾字翻 譯,俟奏讀然後纂定。」從之。

至元二十六年,尚書省請用《亦思替非》文字,并請公 卿子弟入學肄習。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至元二十 六年,尚書省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於用,今翰林院 益福的哈魯丁能通其字,乞授以學士,凡公卿子弟, 與俊民依漢人入學,肄習為便。」

武宗大德十一年中書右丞孛羅鐵木兒以國字譯孝經進詔刻板施行

按《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八月辛亥,中書右丞 孛羅鐵木兒以國字譯《孝經》進。詔曰:「此乃孔子之微 言,自王公達於庶民,皆當由是而行。其命中書省刻 板模印,諸王而下皆賜之。」

文宗至順三年四月戊午命奎章閣學士院以國字譯貞觀政要鋟板模印以賜百官

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

太祖洪武八年詔頒洪武正韻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八年三月,《洪武正韻》書成,詔頒 行之。」

按《續文獻通考》:「太祖洪武初年,嘗召學士樂韶鳳等 刊定。韶鳳等奉詔撰成書奏,賜名曰《洪武正韻》。」自從 奏啟進呈,文字、點畫音韻,並從是書。

洪武二十三年,詔刊行《韻會》。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戊寅,降詔刊《韻 會》。時《洪武正韻》頒行已久,上以其字義音切,未能盡 當,命翰林院重加校正。學士劉三吾言:「前太常博士 孫吾與所編《韻書》,本宋儒黃公紹《古今韻會》,凡字切 必祖三十六母,音韻歸一。」因以其書進。上覽而善之, 賜名曰《韻會定正》,命刊行焉。

成祖永樂 年詔用急就章字

按:《日知錄》注:「永樂間奉旨,用漢《急就章》字。」

世宗嘉靖八年題准鑄印局專以洪武正韻為主

按:《明會典》,嘉靖八年題准鑄印局官儒:「今後應造印 記關防,專以《洪武正韻》為主。《正韻》不載,方取許氏《說 文》。二書無從查考者,方將先儒著述六書等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