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7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 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者, 起自張伯英」,即此也。實亦約文該思,應指宣言,列缺、 施鞭,飛廉、縱轡也。伯英雖始草創,遂造其極,張伯英 即草書之祖也。

宋徐鍇說文注

《辨草書》

案:書傳多云「張並作草」,又云齊相杜操作,據《說文》,則 張並之前已有矣。蕭子良云:「槁書者,董仲舒欲言災 異,槁草未上,即為槁書。槁者,草之初也。」《史記》「上官奪 屈原槁草」,今云「漢興有草」,知所言槁草,是創草,非草 書也。

黃伯思東觀餘論

《草書》

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謂之「草」,猶古隸 之生今正書,故章草當在草書先。然本無章名,因漢 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書,帝稱之,故後世目焉。今便 以為章帝書,誤矣。

唐人更不作章草書。近來有濟及洪府人強學之,所 謂不堪位置,舉止羞澀,終不似真俗人,未嘗知古人 用筆處,見其人書者,隨眾稱善,皆曰:「鍾、索復出矣。」 張懷瓘論書,以會稽草書第八,在世將茂宏輩諸人 下,意謂其拘法度,少縱放也。余謂草之狂怪,乃書之 下者,因陋就淺,徒足以障拙目耳。若逸少草之佳處, 蓋與縱心者契妙,寧可以不踰矩議之哉!若懷瓘者, 以形模求字,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

宣和書譜

《草書敘論》

篆隸之作古矣,至漢章帝時,乃變而為草駸。駸至兩 晉,王氏,羲、獻父子遂進於妙。漢如蔡邕,亦一時號為 「子墨卿」也。稽考古今法書,而獨以草書為秦,苦篆隸 之難,不能投速,故作草書。是不知杜度倡之於漢,而 張芝、皇象皆卓卓表見於時。崔瑗、崔寔、羅暉、趙襲,各 以草書得名,世號「章草。」至張伯英,遂復脫落前習,以 成今草。且草之所自,議者紛如,或以為槁草之草,或 以為草行之草,或以為赴急之書,或以為草昧之作。 然則謂之草,則非正也,孔子所謂「為命,裨諶草創之」 是也。若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槁未成,上官見欲 奪之,董仲舒欲言災異,草槁未成,主父偃竊而奏之。 今猶以起草為槁者,其近之也。世遂以草書為一家。 故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姑以流傳於 今者,凡得六十五人,以其世次之。漢得張芝,蜀得諸 葛亮,晉得張華、郗愔、王、謝子弟輩十九人,宋得謝靈 運、羊欣,齊得劉珉,梁得沈約三人,陳得江總輩九人。 隋得釋智永,唐得張顛、釋懷素、亞棲輩二十人,五代 得杜荀鶴、楊凝式輩三人,本朝得錢俶、米芾、蔡襄、杜 衍等輩,且不得人人而自舉,特取其尤異者,姑表其 略。自餘如仲翼之流,以草書自名,格律凡下,承襲晚 唐所謂「院體」者,此其黜之。

明趙宧光金石林緒論

《草書》

《九體書》曰:「草書起於列國,天下有事,急就為之,或起 草他簡,然後正書,皆不暇致詳而作,漢人遂以名家。 杜度、鍾、張,飛揚俊逸,其圜轉得於篆、籀,其波折得於 分、隸,簡而有合,不大相離。上古結繩而治,刻契而與, 拄識而別,剖竹而官麤蹟之於文,故無足重,奚以草 之去古為異乎?故文以達詞,詞以達志。草書雖云古」 而可達古文,且有真未必合,草未必離,如「佳隹」等字, 古體皆合,真書有媿矣。草「鹿首岐草」、「山虛下夜」、「前垂 乍」,草正真譌,乃至翻草書以成俗體,無以下筆,豈草 之辠乎? 草書中亦曰行楷,如二王諸帖之稍真者,十當八九。 僧懷仁等所集《聖教興福孔廟碑》之類,唐人所稱入 院體者是也。一曰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縱體,孫過庭 《書譜》之類皆是也。一曰「章草」,如章帝《辰宿》《列張帖》、索 靖《出師表》、二王帖中章草法帖皆是也。一曰「槁草」書 或真、或行、或草,大小疏密隨宜,如顏平原《坐位》《祭姪》 二帖是也。一曰「狂草」,如張芝、張旭、《懷素》諸帖是也。以 上五種,通稱「草書」,亦有分矣。

徐渭筆道通會

《學草書法》

童子二十二至二十五歲學草書,其法亦先小而後 大,須以右軍書、「十七日」等帖及懷素書「聖母碑」二大 字草書為法。又張旭《長風帖》。

唐荊川稗編

《草訣百韻歌》按楊慎丹鉛總錄云宋人編成以示初學乃託名於羲之

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宀頭無左畔。「遶闕東邊。 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 「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灣。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