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7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毛」字所以訛為「禾」,蓋書者斷毛字之尾以象禿,久 乃轉寫為禾尾,而斷其尾,則不成毛人而毛不成,所 以為禿也。「欠」字為陽冰之名,宜講之熟矣。《陽冰》云象 冰之裂,《楚金》云象冰之結,直之加一,正曲為直也。「卩」 字象合符,陽冰謂一重為卩,二為𠂤,三為𨸏,故冰篆、 𨸏字例缺,其上曲然阜堆,與節實不相因。後之篆者 輒效陽冰,缺其上,不知其不可效顰也。「長」字諧聲倒 亡,乃其正體。漢碑已有巨下作山,而㫄為己者,蓋始 於秦刻,故陽冰守之。《楚金》又言陽冰作金字,無腹金 生土中之意。字,陽冰以為從卯,既於卯上加一,乃 酉字矣。今劉騮等字諧以為聲,小篆劉上正作古酉 字,乃酉金刀,非卯金刀,古字卯酉同文也。𠫓讀如忽, 在《說文》為不順,忽出從倒子,不孝。陽冰云:疏流並從 𠫓,疏通流行,豈不順哉?楚金力為之辨。愚謂此乃《說 文》之誤,非但疏流如「育」字。釋曰「養子使作善」,亦從。 肉聲,恐非倒子,不順之謂。楚金以陽冰為煩蕪,愚於 此字當主陽冰。大抵楚金之於《說文》,愛而不知其有 未善。如美義等字,不能正救,益助其繆矣。楚金又 取《說文》脫誤者,別作疑義,以劉字為首,而不知其諧 聲古酉字,方以為從刀,鎦省聲。劉字見於《六經》,豈在 「鎦」字之後者?又謂《說文》有油、宙、軸而無「由」字。不知迪、 笛、頔之諧由為聲,即可以宙軸推之,抽紬油諧其平 聲,胄袖抽諧其去聲,「軸」諧宙省,迪笛諧其入聲;「嘉賓 式燕」,又「思矧敢多」又,皆以「又」字協夷益切,又字可為 夷益切,故「由」可諧「笛」,此「由」、「又」四聲之通例也。為儒而 不通古音,不可以讀《易》《詩》《書》,亦不可與談字學也。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

《大小篆》

大篆之後,又別為十有三:曰《殳書》,曰《傳信鳥書》,曰《刻 符書》,曰《簫籀》,曰署書,曰《鶴頭書》,曰《偃波書》,曰《蚊腳書》, 曰《轉宿篆》,曰「蠶書」,曰「《芝英書》,曰《氣候直時書》」,曰蛇書, 此皆大篆之流派也。小篆之後,又別為八:曰鼎小篆。 曰《薤葉篆》,曰《垂露篆》,曰《懸針篆》,曰《纓絡》篆,曰《柳葉篆》, 曰《翦刀篆》,曰「外國書」,此皆小篆之異體也。

《徐渭筆道通會》

《篆書》

大篆變為小篆,小篆變為玉著,愈趨愈巧。大約石鼓 詛楚,尚沿三代鍾鼎款識之遺意,隨字畫多寡而為 形者。若《泰山碑》及漢崔子玉書《張平子碑》,漸覺整齊, 《李陽冰》去古又遠,徐鉉似陽冰初放腳,令長又下陽 冰矣。

《徐官古今印史》

《小篆大略》

李斯又損益古文與籀文為小篆。蓋古篆多圓圈圓 點,小篆崇尚整齊,悉破圓作方,漸失古制矣。今稱玉 箸篆者是也。小篆雖興於秦,而其傳實本於漢。許叔 重搜集其文為《說文》,其功實多。顧其書所載小篆居 多,古文、籀文十無二三。雖然,官嘗聞之師曰:「《說文》中 字儘有好者,亦有不可通者。」細求其義,然仍倉史之 舊者尚多,但增損點畫,移易位置,少變其文,而古人 之心法遂隱而弗彰,為可恨耳。是以吾師命《官篆六 書精蘊》,不拘拘於科斗玉箸、方圓、平直布置各有個 道理,不同乎俗而實宜於俗,不泥乎古而實合乎古, 識者多樂玩之。大抵結字有主客,筆勢有逆順,書有 清濁奇正,體有向背動靜,故天文多「圓,燦然一天星 斗;地理多方,宛如大地山河。人道統成,參於俯仰動 植,玉箸施於數目,其畫直;科斗施於主點,其畫單。鳥 獸動而草木植,取用於鳥跡柳葉也;服食室器,變動 流行,化裁於鍾鼎諸文也。」篆書之法,不外乎此。若刻 之印章,題之碑額,古文第一,籀文第二,小篆第三。後 世多用小篆,而遺倉「史,大不敬也。」或曰:「倉史古篆多 遺缺,小篆多完備,取其便耳。」官嘗謂:倉史遺文比小 篆雖不全,然《倉頡篇》《石鼓文》《說文》及《通釋》以下,如《六 書統六書》,《故六書略》《復古編》《續復古編》《字原正譌本 義》《聲音文字通》四聲五聲諸韻,《款識》鍾鼎諸書,《嶧山 碧落》諸碑刻,不能枚舉,雖古文大小篆錯雜載焉,亦 不為少也。蓋物聚於所好,恨不之求耳。天下之大,豈 謂盡無也哉?禮失而求諸野,自古皆然矣。吾師《六書 精蘊》及官《孝經》《古文集成》皆按索諸書而得者,安敢 有一字杜撰哉?師云「倉史不足,擇小篆可者,以補其 缺。」此說得之矣。

《籀文大略》

周宣王、太史公籀損益古文為篆,以其名顯,故謂之 籀文;以其官名,又謂之史書。因李斯小篆興,別其名 曰大篆,後世遂稱大篆云。陶九成曰:「上古以漆書,中 古以石磨汁,至後世始有墨。」按此籀文比古文又非 科斗狀矣,今世所傳《石鼓文》是也。但屢經翻刻傳寫, 多失真官。嘗見舊刻《石鼓文》,方圓不同,小大不一,而 變化靡常,所謂「文盛於周」者此也。近時楊用修刻本 云:「李西涯所臨蘇東城本,穿鑿補綴,未為盡善。」蓋予 昔日所見者,因石刻歷歲既久,火焚風剝,多缺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