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9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昔歲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授法於東海徐公 璹,十七年授法於清河崔公邈,由來遠矣。自伯英以 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姚思廉奉詔論《書》云:「王僧虔 《答竟陵王書》云:『張芝、韋誕、鍾會、索靖二衛並得名書。 古今無以辨其優劣,唯見筆力驚絕耳』。」時有羅暉、趙 襲並善書,與張芝同著名,而張矜巧自許,眾頗惑之。 嘗與太僕朱寬書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今言自古能書,皆曰鍾、張。按張自矜巧,為眾所惑,今 言筆法,亦不言自張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 乎?筆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雖云傳筆法於 張旭長史,世之所傳,得長史法者,唯有得永字八法, 次有《五執筆》已下,並未之有前聞者乎?方明傳之於 清河公,問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歷鍾、王 以下傳授,至於永禪師,而至張旭,始弘八法,次演五 勢,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於此,墨道之妙,無不由 之以成也。夫把筆有五種,大凡筆管長不過五六寸, 貴用易便也。

第一執管。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 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鉤擫訐送,亦曰「抵送」,以備 口傳手授之說也。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則力不足而 無神氣,每作一畫點,雖有解法,亦當使用。不成曰「平 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

第二,𢳇管。亦名「拙管。」謂五指共𢳇其管末,弔筆急疾, 無體之書,或起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𢳇管書, 則全無筋骨,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謂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書或書《圖幛》 用之,亦與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謂捻拳握管於掌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 或云起自諸葛誕《倚柱書》時,雷霹柱裂,書亦不輟。當 用壯氣,率以此握管書之,非書家流所用也。後王僧 虔用此法,蓋以異於人,故非本為也。近有張從申郎 中,拙然而為,實為世笑也。

第五搦管,謂從頭指至小指,以管於第一二指節中 搦之,亦是效握管,小異所為。有好異之輩,竊為流俗 書圖幛用之,或以示凡淺時提轉,甚為怪異。此又非 書家之事也。

徐公曰:「置筆於大指中節前,居動轉之際,以頭指齊 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掌自然虛,雖執之使齊,必 須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筆當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 絕其力勢。況執之愈急,愈滯不通,縱用之規矩,無以 施為也。」

又曰:「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故輕則須沈, 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 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故每點畫須依 筆法,然始稱書,乃同古人之跡,所為合於作者也。」 又曰:「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 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 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 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豫於心中布置,然後下筆, 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 則非謂能解也。

《盧攜臨池妙訣》一作范陽盧雋

「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 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 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 詞云爾。」攜按:永禪師從姪纂及孫渙皆善書,能繼世。 張懷瓘《書斷》稱上官儀師法虞公,過於《纂》矣。張志遜 又纂之亞,是則非獨專於陸也。王叔明《書後品》又云: 虞、褚同師於史陵,陵蓋隋人也。旭之傳法,蓋多其人。 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魏仲犀,又傳蔣、 陸及從姪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邈傳 褚長文、韓方明,徐吏部傳之皇甫閱。閱以柳宗元員 外為入室,劉尚書禹錫為及門者,言柳公常未許為 伍。柳傳方少卿直溫,近代賀拔員外惎寇、司馬璋、李 中丞、戎與方,皆得名者,蓋書非口傳手授,而云能知, 未之見也。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 矣,天機懵然,因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 書》、竇𣳻《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繫 辭》言,「智者觀其彖辭,思過半矣。」儻學者覃思於此,鍾 繇、羲、獻誠可見其心乎?

第一用紙筆。     第二「認勢。」

第三「裹束」,      第四「《真如》立」,行如行, 第五《草如走》,     第六「上稀。」

第七中勻,      第八下密。

用筆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 虛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筆,以大指節外置筆,令動轉自在,然後奔頭微 拒,奔中中鉤筆拒,亦勿令太緊。名指拒中指,小指拒 名指,此細要也。皆不過雙苞,自然虛掌實指。《永字論》 云:「以大指拓頭指,鉤中指。」此蓋言單苞者。然必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