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9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見。」是日賞牡丹,得觀于相君西齋,張舜民題亦在此 卷。第十卷,太宗書,淳化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賜畢士 安賜字上寶,後段畢丞相黃字書「子孫保享」等語百 餘字。逐卷有高宗內府印百餘顆,後有賈氏長字印, 又有一小印,合縫云「是蔡太師印,山和尚錦裝褫」,籤 頭題云「淳化祖石刻。」及見吳郡陸友仁,又云:「嘗觀褚 伯秀所記,江南李後主命徐鉉以所藏古今法帖入 石,名《昇元帖》。」此則在淳化之前,當為法帖之祖。劉陸 之說,殊不相合。偶讀劉跋《暇日記》亦載此事云:「馬傳 慶說,此帖本唐保大」年摹上石,題云:「保大七年倉曹 參軍王文炳摹勒」,挍對無差。國朝下江南得此石。淳 化中太宗令將書館所有增作十卷為版本,而石本 復以火斷缺,人家時收得一二卷。然《閣帖》於各卷尾 篆書題云:「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 上石。」此侍書王著筆也。而陳簡齋亦云「太宗刻石」,則 衍卿所謂「祖石刻」,豈即南唐時帖乎?抑太宗增刻者? 但不知南唐亦作十卷否?徐鉉、馬傳慶二說又不同。 今世言《淳化閣帖》用銀錠。棗木板刻,而以澄心堂 紙、李廷珪墨印者,則傳慶板本之說合。故趙希鵠《洞 天清錄集》亦云:「用棗木板摹刻,故時有銀錠紋,用李 廷珪墨打手,揩之不污手。」余嘗見閣本數十,止三本 真者,其紙墨法度,種種迥別,妙在心悟,固難以言語 形容。然又傳仁宗嘗詔僧希白刻石于祕閣,前有目 錄,卷尾無篆書題字,所謂祖「石刻」者,豈即此與?

《陳繹曾翰林要訣》

真書帖

鍾繇《力命剋捷宣示》,王羲之《樂毅畫讚》,《黃庭告誓》《霜 寒》,王獻之《洛神》《六朝》,不知名氏,曹娥羊叔子《遺教序》, 陶弘景《瘞鶴舊館壇》,智永《千文》,虞世南《孔子廟碑》,歐 陽詢《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褚遂良《哀冊》《聖教》,張旭 《郎官》,顏真卿《麻姑壇》《放生池中興頌》,于祿字,東方朔, 柳公權《陀羅尼》。

行書帖

鍾繇丙舍,吳人羸頓,雪寒長風。羲之《蘭亭》,極寒苦熱。 官奴快雪,來禽奉橘,聖教序,《開元寺十七帖》,獻之地 黃,歲終,衛軍授衣,阿姨,鵝群,歲盡,夏日奉對,思戀,天 寶,吳興黃門,山陰東家,轉勝相過,鵝還觸事,夏節恨 深。黃耆譽石,駱驛,月內,尊體,謝安,八月五日,褚遂良 《枯樹賦》,李邕《嶽麓娑羅樹》,張從申元靜。

《袁桷清容居士集》

歐陽公著《集古錄》,言定、武二民家各有石,較其本纖毫不異,是則定武有二本,從來久矣。彼宋諸賢謂薛向之子嗣昌私易定武本,別刻石以留公庫。此論千人一律。今以歐公所論,則明有二本。薛守定武,果易以歸,則民閒猶有一本,是公庫本為第三本矣。議者又謂嗣昌鑱損湍流,帶右天以亂真,後入宣和曲水亭,予嘗毫髮辨證,亦微有不同。此卷壓角小印,正嗣昌名印,而米襄陽親跋猶真。舊藏張參政孝伯家,其子寺丞即之以書名,一時大變,古體遂不能傳,印識猶可攷也。今以予平昔所見本悉疏于後。

又不損本趙明誠本。前有李龍眠蜀紙畫右軍像,後 明誠親跋。「明誠之妻李易安夫人,避難寓吾里之奉 化,其書畫散落,往往故家多得之。後有『紹勳小印,蓋 史中令所用印圖畫者,今在燕山張氏家』。」

又「王順伯本第一跋是王黼。順伯名厚之,號復齋,有 《金石錄》,家藏石刻鐘鼎、篆籀、鑑銘、泉譜,侔內府。其家 兵後不廢。近歲丁未饑,越新昌尤慘,遂悉散落,始歸 于龍翔道士黃石翁,黃祕不示人。後有順伯為浙西 提舉時攜入祕省,諸賢題名皆有,其最著者樓宣獻、 劉文節,今亦歸張氏。」

又:「趙子俊孟籲得於閩中,有樓宣獻《跋》,剪碎作冊葉, 與二本無異,今歸子昂承旨家。」

又蘇承旨易簡第一跋後有「元豐諸賢同觀于鄞之 城南崇法院,有舒信道字畫,然不著名,在內侍譚氏 家,精神無毫髮恨。」

又趙子固本舟過嘉興,遇風,舟沒。子固疾呼曰:「《蘭亭》 在否?」舟人負以出。子固作《跋》識其事,復題八大字曰: 「性命可輕,此寶難得。」子固死,入賈相家。賈敗,籍于官, 有官印,歸濟南張參政斯立。今在集賢大學士李叔 固家。

又潘經略畤本題識,皆德鄜手書滿軸。予以有米跋 本,遂贈鄧善之、文原鄧借田師孟,師孟有借書不還 癖,因留之,予跋乃翦去矣。

又損本「龍圖閣學士劉公克莊本」,細書滿紙,後有《賈 相跋》,亦滿紙。括蒼鄭陶孫為福建儒學副提舉,得之, 為翰林應奉。貧質于瓷器,劉氏屢入子錢,卒以逋重 為劉氏所得。有叔信父印損本,多有叔信父篆印,蓋「宣和 曲水亭」既成,亟以御筆繇京兆薛嗣昌家宣取。留內 璫所摹,以匱金紙。即越蟬翼紙疊三紙連印,故下本肥,中 本著,中上本微瘦,然皆無異。此本子昂得于都城,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