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 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 道。」與《易傳》同。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 位也。」《禮記》:「古大明堂之禮也,膳夫是相禮。日中出南 闈,見九侯,反問于相。日側出西闈,視五國之事;日入 出北闈,視帝節猷。」《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闈。王居明 堂之」禮,又別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故《周官》有 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 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 掌教國子,與《易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 學四焉。《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天子至, 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始之養也,適 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之位,春夏學干戈, 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 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然 則詔學皆在東序。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聚焉,故稱詔。 太學。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於民者。《禮記· 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于明堂,其無 位者,祭於太學。《禮記·昭穆篇》曰:「祀先賢于西學,所以 教諸侯之德也。」即所以顯行國禮之處也。太學,明堂 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廱之內。《月令記》曰:「明堂者,所 以明天氣,統萬物。」明堂上通於天,象日辰,故下十二 宮,象日辰也。水環四周,言王者動作法天地,德廣及 四海,方此水也。《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 學,以訊馘告。」《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于京太室。」《詩· 魯頌》云:「矯矯虎臣,在泮獻馘。」京,鎬京也。太室,辟廱之 中,明堂太室也,與諸侯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 「以訊馘告」者也。凡此皆明堂、太室、辟廱、太學事通文 合之義也。

按《文獻通考》:按「如蔡邕之說,則古者明堂、辟廱、太學、 太廟合為一所,以朝、以祭、以教、以饗、以射,皆於其地。 東漢時,辟廱以為天子養老、大射行禮之所,太學以 為博士弟子授業之所,析為二處與古異。要之太學 與辟廱固不可析為二處,養老、大射其與傳道授業 亦豈二事哉?」

明帝永平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按注,袁宏《漢紀》曰:「永平 中,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 經。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號四 姓小侯,置五經師,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禮記》曰:「『庶方 小侯』。亦其義也。」 按《儒林傳序》:「其後復為功臣子孫, 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羽 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乎, 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順帝永建六年秋九月繕起太學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云云。 按《翟酺傳》,酺為將作大 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 書,而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光武 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內外講堂,諸生橫卷, 為海內所集。明帝時,辟雍始成,欲毀太學,太尉趙熹 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傳至今。而頃者頹廢, 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誘進後學。帝從之。酺 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 云。 按《儒林傳序》:「安帝覽政,薄於藝文,博士倚席不 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頹敝,鞠為園蔬,牧兒蕘豎,至 於薪刈其下。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黌宇,凡所造 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陽嘉元年太學新成試補弟子員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陽嘉元年秋七月丙辰,以太學 新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除 郡國耆儒九十人,補郎、舍人。」 按《左雄傳》,「雄為尚書 令,上言宜崇經術,繕修太學。帝從之。陽嘉元年,太學 新成,詔試明經者,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 京師及郡國耆儒年六十以上為郎、舍人,諸王國郎 者」百三十八人。雄又奏徵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 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

質帝本初元年令郡國舉明經及公卿大夫子入學按後漢書質帝本紀本初元年夏四月庚辰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

「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 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 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其高第者,上名 牒,當以次賞進。」 按《儒林傳序》:「本初元年,梁太后詔 曰:『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學。每歲輒于鄉射 月一饗會之。以此為常。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 然』」章句漸疏,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漢官儀》曰:「春三月、秋九月,習鄉射禮,禮生皆使太學學生。」

桓帝建和元年詔諸學生課試補官

按《漢書桓帝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建和初,詔「諸 學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國明經試次第。上名高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