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下未壹,非興禮學之時」,此言似是而非。夫儒道深奧, 不可倉卒而成。古之俊乂,必三「年而通一經,比須寇 賊清夷,天下平泰,然後修之」,則功成事定,誰與制禮 作樂者哉!又貴遊之子,未必有斬將搴旗之才,亦未 有從軍征戍之役。不及盛年,講肄道義,使明珠加瑩 磨之功,荊隨發采琢之美,不亦良乎!愚以世喪道久, 民情玩於所習,純風日去,華競日彰,猶火之消膏而 莫之覺也。今天地造始,萬物權輿,聖朝以神武之德, 值革命之運,蕩近世之流弊,繼千載之絕軌,篤道崇 儒,創立大業,明主唱之于上,宰輔篤之于下。夫上之 所好,下必有過之者焉。是故雙劍之節崇,而飛白之 俗成;挾琴之容飾,而赴曲之和作;君子之德風,小人 之德草,實在所以感之而已。臣以闇淺,不能遠識格 言謂宜以三時之隙。漸就經始。

「按《文獻通考》:元帝時,太常賀循言:『尚書被符,經置博 士一人,又多故歷紀,儒道荒廢,學者能兼明經義者 少。且《春秋》三傳俱出聖人,而義歸不同。自前代通儒, 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學之者也。況今學義甚頹,不可 令一人總之。今宜《周禮》《儀禮》二經置博士二人,《春秋》 三傳置三人,其餘則經置一人,合八人』。」太常車引上 言:「按《三漢舊事》,博士之職,惟舉明經之士,選轉各以 本資,初無定班。魏及中朝,多以侍中、常侍儒學最優 者領之,職雖不同漢氏,盡於儒士之用,其揆一也。今 博士八人,愚謂宜依魏氏故事,擇朝臣一人經學最 優者,不繫位之高下,常以領之。每舉太常共研厥中, 其餘七人,自依常銓選。」按賀循車引二疏年月無考姑附見于此

元帝太興二年修立學校置博士員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二年六月,置博士,員五人。」 按《宋書禮志》,「太興初,議欲修立學校,惟《周易》王氏、《尚 書》鄭氏、古文孔氏、《毛詩》《周官》《禮記》《論語》《孝經》鄭氏,《春 秋左傳》杜氏、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儀禮》《公羊》《穀梁》 及鄭《易》皆省,不置博士。」

太興四年,以太常荀崧言,增置博士,惟《穀梁》不立。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四年三月,置《周易》《儀禮》《公羊》 博士。 按《宋書禮志》,太常荀崧上疏曰:「臣聞孔子有 云:才難,不其然乎?自喪亂以來,經學尤寡。儒有席上 之珍,然後能弘明道訓。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朝 則廢儒學之美。昔咸寧、太康、元康、永嘉之中,侍中、常 侍黃門之深博道奧、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 博士。一則應對殿堂,奉酬顧問;二則參訓門子,以弘 儒學;三則祠、儀二曹及太常之職,得以藉用質疑。今 皇朝中興,美隆往初,宜憲章令軌,祖述前典。世祖武 皇帝聖德欽明,應運登禪,受終于魏,崇儒興學,治致 升平。經始明堂,營建辟廱,告朔班政,鄉飲」大射,西閤 東序,圖書禁籍,臺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 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顏、尹之徒, 章句傳注,眾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師徒 相傳,學士如林,猶是選張華、劉實居太常之官,以重 儒教。《傳》稱「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終而大義乖。」自 頃中夏殄瘁,講誦遏密,斯文之道,將墜于地。陛下聖 哲龍飛,闡弘祖烈,申命儒術,恢崇道教,《樂》正《雅》《頌》,於 是乎在。江、揚二州,先漸聲教,學士遺文,於今為盛。然 方之疇昔,猶千之一也。臣學不章句,才不弘道,階緣 光寵,遂忝非服。方之華實,儒風邈遠,思竭駑駘,庶增 萬分。願斯道隆於百代之上,縉紳詠於千載之下。伏 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員十有九人,今五 經合九人,準古計今,猶未中半,九人以外,猶宜增四。 願陛下萬機餘暇,時垂省覽。《周易》一經,有鄭元注,其 書根源,誠可深惜,宜為《鄭易》博士一人;《儀禮》一經,所 謂《曲禮》鄭元,於禮特明,皆有證據,宜置鄭《儀禮》博士 一人。《春秋公羊》,其書精隱,明於斷獄,宜置博士」一人; 《榖梁》簡約隱要,宜存於世,置博士一人。昔周之衰,下 陵上替,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 者誰賞?惡者誰罰,綱紀亂矣。孔子懼而作《春秋》,諸侯 諱妬,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旨,義不顯明,故曰:「知我 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時左丘明子夏造膝 親受,無不精究。孔子既沒,微言將絕,於是丘明退撰 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 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儒者稱「公羊高親受 子夏,立於漢朝,辭義清俊,㫁決明審,多可採用,董仲 舒之所善也。」《穀梁》亦師徒相傳,暫立於漢時。劉向父 子,漢之名儒,猶執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約,諸所 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三 《傳》並行於先代,通才未能廢。今去聖久遠,斯文將墜, 與其過廢,寧過而立也。臣以為三《傳》雖同一《春秋》,而 發端異趣。案如三家異同之說,義則戰爭之場,辭亦 劍戟之鋒,於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傳其 學。」元帝詔曰:「崧表如此,皆經國大務,而為治所由。息 馬投戈,猶可講藝。今雖日不暇給,豈忘本而道存邪? 可共博議之。」有司奏:「宜如崧表。」詔曰:「《穀梁》膚淺,不足 立博士,餘如所奏。會王敦之難,事不施行。 按《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