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奉時,模唐軌虞,率由前訓。重以高祖繼聖垂衣,儒風 載蔚,得才之盛,如彼薪槱,固以追隆周而並驅,駕炎 漢而獨邁。宣皇下武,式遵舊章』」,用能揄揚盛烈,聿修 厥美。自茲已降,世極道消,風猷稍遠,澆薄方競。退讓 寂寥,馳競靡節,進必吏能,升非學藝。是使刀筆小用, 計日而期榮;專經大才,甘心於陋巷。然治之為本,所 貴得賢,苟值其人,豈拘常檢。三代兩漢,異世間出,或 釋褐中林,鬱登卿尹;或投竿釣渚,徑升公相,事炳丹 青,義在往策。彼哉邈乎,不可勝紀。竊以今之所用,弗 修前矩。至如當世通儒,冠時盛德,見徵不過四門,登 庸不越九品。以此取士,求之濟治,譬猶卻行以及前, 之燕而向楚。積習之不可者,其所由來漸矣。昔魯興 泮宮,頌聲爰發;鄭廢學校,《國風》以譏。將以納民軌物, 莫始於經禮;《菁莪》育才,義光於篇什。自兵亂以來,垂 將十載,干戈日陳,俎豆斯闕。四海荒涼,民物凋敝,名 教頓虧,風流殆盡。世之陵夷,可為歎息。陛下中興纂 曆,理運惟新,方隅稍康,實惟文德。但禮賢崇讓之科, 沿世未備;還淳反樸之化,起言斯繆。夫先黃老而退 六經,史遷終其成蠹;貴元虛而賤儒術,應氏所以亢 言。臣雖「不敏,敢忘前載。且魏武在戎,尚修學校;宣尼 確論,造次必儒。臣愚以為宜重修國學,廣延胄子,使 函丈之教日聞,釋奠之禮不闕。并詔天下郡國,興立 儒教,考課之程,咸依舊典。苟經明行修,宜擢以不次。 抑斗筲喋喋之才,進大雅汪汪之德,博收鴻生,以光 顧問。縶維奇異,共精得失。使區寰之內,競務仁義之 風;荒散之餘,漸知禮樂之用,豈不美哉!臣誠闇短,敢 慕前訓,用稽古義,上塵聽覽。伏願陛下垂就日之監, 齊非煙之化。儻以臣言可採,乞特施行。」廢帝善之。

出帝永熙三年置國學生

按:《魏書出帝本紀》:永熙三年:「二月丙子,帝親釋奠,禮 先師。」

按《北史儒林傳序》:「孝昌之後,海內淆亂,四方校學,所 存無幾。齊神武生於邊朔,長於戎馬,杖義建旗,掃清 區縣。因魏氏喪亂,屬參朱殘酷,文章咸盪,禮樂同奔, 弦歌之音且絕,俎豆之容將盡。永熙中,孝武復釋奠 於國學,又於顯陽殿,詔祭酒劉廞講《孝經》,黃門李郁 說《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篇。復置 生七十二人。」

孝靜帝天平元年遷鄴置國子士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永熙三年十月即位,改永熙三 年為天平元年,丙子,車駕北遷于鄴。」置國子士不載 按《北史儒林傳序》:「永熙西遷,天平北徙,雖庠序之制, 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慮。時初遷都於鄴,國 子置士三十六人,至興和、武定之間,儒業復盛矣。」

北齊

北齊「國學生徒及郡學學生差充之例。」

按《隋書禮儀志》:「後齊立學,學生每十日給假,皆以景 日放之。」

按《北史儒林傳序》:「齊氏師保凝丞,皆賞勳舊。國學博 士,徒有虛名,惟國子一學生徒數十人耳。冑子以通 經進仕者,唯博陵崔子發、廣平宋游卿而已,自外莫 見其人。幸朝章寬簡,政網疏闊,游手浮惰,十室而九。 故橫經受業之侶,遍于鄉邑,負笈從宦之徒,不遠千 里,入閭里之內,乞食為資,憇桑梓之陰,動逾十數。燕」 趙之俗,此眾尤甚焉。齊制,諸郡並立學,置博士助教 授經,學生俱差逼充員,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從調。 備員既非所好,墳籍固不關懷,又多被州郡官人驅 使,縱有游惰,亦不檢察,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

孝昭皇建元年詔國子寺置生講習外州亦加督課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皇建元年八月甲午詔國子寺可備立官屬依舊置生講習經典歲時考試其文

襄帝所運《石經》,宜即施列於學館。外州大學,亦仰典 司勤加督課。

按《隋書百官志》:「後齊國子寺,掌訓教冑子,祭酒一人, 領博士五人,助教十人,學生七十二人。太學博士二 人,助教二十人,太學生二百人。四門學博士二十人, 助教二十人,學生三百人。」

北周

明帝武成 年立麟趾學

按《北周書明帝本紀》,「帝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及即 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學者八十餘人,於麟趾殿,刊校 經史。又捃採眾書,自羲、農以來訖于魏末,敘為《世譜》, 凡五百卷。」 按《蕭撝傳》:「武成中,世宗令諸文儒於麟 趾殿校定經史,仍撰《世譜》,撝亦預焉。」 按《于翼傳》,「翼 拜右宮伯,世宗雅愛文士,立麟趾學,在朝有藝業者, 不限」貴賤,皆預聽焉。乃至蕭撝、王褒與卑鄙之徒同 為學士。翼言於帝曰:「蕭撝,梁之宗子;王褒,梁之公卿。 今與趨走同儕,恐非尚賢貴爵之義。」帝納之,詔翼定 其班次,於是有差等矣。 按《元偉傳》:世宗初拜師氏 中大夫,受詔於麟趾殿刊正經籍。 按《儒林傳序》:太 祖受命,雅好經術。求闕文於三古,得至理於千載,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