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祭。仍博求其後,具以名聞,詳考所宜」,當加爵土。是以 學者嚮慕,儒教聿興。

武德四年置「修文館。」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武德四年置修 文館于門下省。」

武德七年,詔「諸州縣及鄉立學。」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武德七 年二月己酉,詔諸州吏民子弟,有識性明敏,志希學 藝,具名申送,量其差品,並即配學。州縣及鄉,並令置 學。丁酉,幸國子學,親臨釋奠。引道士、沙門有學業者, 與博士雜相駁難,久之乃罷。」

按《冊府元龜》七年二月詔曰:「六經茂典,百王仰則;四 學崇教,千載垂範。是以西膠東序,春誦夏弦,說《禮》敦 詩,本仁祖義,建邦立極,咸必由之。自叔世澆訛,雅道 淪缺,懸歷歲紀,儒風莫扇。隋季以來,喪亂滋甚,睠言 篇籍,皆為煨燼。周、孔之教,闕而不修;庠塾之義,泯焉 將墮,非所以闡揚徽烈,敦尚風範,訓民調俗,垂裕後 昆。朕受命膺期,握圖御宇,思弘至道,翼宣德化。永言 《墳》《索》,深存講習。所以捃摭遺逸,招集散亡,諸生冑子, 特加獎勸。而凋弊之餘,湮替日久,學徒尚少,經術未 隆,子衿之歎,無忘興寢。方今函夏既清,干戈漸戢,縉 紳之業,此則可興。宜下四方諸州,有明一經已上未 被升擢者,本屬舉送,具以名聞,有司試策,加階敘用。 其吏民子弟,有識性開敏,志希學藝,亦具名狀,申送 入京,量其差品,並即配學,明設考課,各使勵精,琢玉 成器,庶其非遠。州縣及鄉,各令置學,官寮牧宰,或不 存意,普更頒下,早遣立修。」夫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出 忠入孝,自家刑國。揖讓俯仰,登降周旋,皆有節文,咸 資端肅。末業疏惰,隨「時將廢,凡厥生民,各宜勉勵。」 武德九年,改修文館為弘文館。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弘文館,掌詳正 圖籍,教授生徒。武德四年,置修文館于門下省,九年 改曰弘文館。」

按《舊唐書職官志》:「弘文館,著撰文史,鳩聚學徒之所 也。學士無員數,學生三十人。學士掌詳正圖籍,教授 生徒。其學生教授考試,如國子學之制焉。」

太宗貞觀元年置弘文館習書生員增書律學進士加讀經史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太宗即位,益崇 儒術。乃於門下別置弘文館,又增置書律學進士,加 讀經史一部。」 按《百官志》:「貞觀元年,詔京官職事五 品已上子嗜書者二十四人,隸館習書,出禁中書法 以授之。其後又置講經博士。」

按《舊唐書儒學傳序》:「武德三年,太宗討平東夏,海內 無事,乃銳意經籍,於秦府開文學館,廣引文學之士。 下詔以府屬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給五品珍膳, 分為三番更直,宿於閣下。及即位,又於正殿之左置 弘文學館,精選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 等各以本官兼署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暇,引入」 內殿,講論經義,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又召勳賢 三品已上子孫為弘文館學士。

貞觀二年,始立孔子廟于國學,復置「書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武德初,廢書學, 貞觀二年復置。」

按《舊唐書儒學傳序》:「貞觀二年,停,以周公為先聖,始 立孔子廟堂於國學,以宣父為宣聖廟,顏子為先師。 大徵天下儒士以為學官,數幸國學,令祭酒博士講 論畢,賜以束帛。學士能通一大經已上,咸得署吏。」 按:《冊府元龜》,房元齡,太宗時為左僕射,貞觀二年十 二月,與國子博士朱子奢建議云:「武德中,詔釋奠于 太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享。臣以周公、尼父俱稱 夫子,庠序置奠,本緣夫子,故晉、宋、梁、陳及隋大業故 事,皆以孔丘為先聖,顏回為先師,歷代所行,古今通 允。伏請停祭周公,升夫子為先聖,以顏回配享。」詔從 之。

貞觀五年,增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通志》,「五年國學、太學四 門亦增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員。」 貞觀六年,復置律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律學,武德初隸 國子監,尋廢,貞觀六年復置。」

按:《舊唐書太宗本紀》:「六年二月戊子,初置律學。 貞觀十三年,增學舍,屯營飛騎,置博士授經,四夷皆 遣子入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十三年,東宮置 崇文館。自天下初定,增築學舍,至千二百區,雖屯營 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 高昌、吐蕃,相繼遣子弟入學,遂至八千餘人。」 按《百 官志》,「崇文館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課試舉送,如弘 文館。貞觀十三年,置崇賢館。上元三年避太子名,改 崇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