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7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非禮犯分」 之為。此乖爭凌犯之風所以不作也。

漢賈誼言於文帝曰:「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 然,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 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禮》云《禮》云 者,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辠 而不自知也。」

臣按:《為治大要》二:禮與法也。禮也者教化之所從出者也,誼所謂「絕惡於未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 者,是則禮之所以禁於將然者也。法之為法,禁於已然者則反是,禁於將然,則不肅而成,不嚴而治,而天下咸囿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中矣。

董仲舒曰:「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 隄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隄 防完也;教化廢而姦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 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 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 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 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羙」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 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 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

臣按:董子所謂「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 ,是三言者是誠自古帝王修教立化之本也,所謂治天下之大務,生民習之以為風俗,子孫循之以為治道,雖百世可也,豈但行之五六百歲而不敗哉?

《嚴旌別以示勸》

《周書·畢命》曰:「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 聲。弗率訓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蔡沈曰:「旌善別惡,成周今日由俗革之政也。表異善人之居里,如後世旌表門閭之類,顯其為善者而病其為不善者,以樹立為善者風聲,使顯於當時而傳於後世,所謂旌淑也。其不率訓典者則殊異其井里疆界,使不得與善者雜處,《禮記》曰:『不變移之郊,不變移之遂』,即其法也。使能畏為惡之禍而慕為善之福」 ,所謂「別慝」 也。

呂祖謙曰:「榮辱不止於一時,而流芳遺臭將傳百世而未泯,所謂樹之風聲也。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惟風聲所傳則可以鼓動千百年之遠,雖事往跡陳而興起如新,弗率者殊其井疆,豈真欲絕之而置之人類之外哉?欲其畏慕而卒歸於善而已,此旌別之本心也。」

陳櫟曰:「『旌別淑慝』一句,綱也。『表厥』至『風聲』三句,旌淑也。『弗率』至『畏慕』三句,別慝也。《東郊》之政以『保』為釐,旌別淑慝者,釐也,義之盡也。本心欲其畏慕而同歸於善者,以保為釐也,仁之至也。又樹立為善者之風聲,見其善善之長,俾為惡者畏慕,見其惡惡之短,有以人治人改而止之意,愛之深、待之厚如此,卒化浮薄」 為「忠厚」 ,宜哉。

臣按:人君為治在乎明好惡之所在,使民知所以嚮方,趨於善而不流於惡,則俗尚正而治化可成也。苟混混然而無所旌別,則為善者不知其可為而自怠,為惡者不知其不可為而日肆矣。此康王命畢公以保釐東郊而必告之以旌別淑慝也。然其旌之也,則表厥宅里使過其居者,曰「此善人之居君上」 ,所以彰而表之也如此,吾何可不為善乎?其別之也,則殊其井疆,使經其所者,曰:「此惡人之居君上,所以癉而異之也如此,吾何可為不善乎?」 遠近之人,聞其風而興起,目其事而警戒,不徒行於一時,而其風聲流傳,且至千百世焉。大抵人君治民之道非一端,而其大要歸於使民為善而不為惡。著之訓戒者,感之以言;樹之《風聲》者,示之以形。感之以言,言則有時而已;示之以形,形則終古常存。欲其每視於目,常儆於心,無時而或已也。感化轉移之機括,此其一乎!

《禮記王制》曰:「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命鄉簡不 帥教者,以告耆老,皆朝於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 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不變,命國之右,鄉 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帥教者移之 右,如初禮不變,移之郊,如初禮不變,移之遂,如初禮 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孔穎達曰:「尊上賢人,所以崇獎有德;簡去不肖,所以黜退惡人。」

陳澔曰:「『《命鄉》簡不帥教』以下,言簡不肖以絀惡之事。鄉,畿內六鄉也。庠,則鄉之學也。耆老,鄉中致仕之卿大夫,元日所擇之善日。期日定則耆老皆來會聚,於是行射禮與鄉飲之禮。射以中為上,故曰『上功;鄉飲則序年之高下,故曰『上齒。大司徒,教官之長也。率其俊秀者與執禮事,蓋欲使不帥教之人得於觀感而』』」 改過以從善也,而又左右對移,以易其藏修游息之所,新其師友講切之方,庶幾其變也。「四郊」 在鄉界之外,遂又在遠郊之外,蓋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