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8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詔求隱晦之士。徵劉因為嘉議大夫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八年五月辛亥。徵太子贊善 劉因。因前為太子贊善。以繼母病去。至是母亡。以集 賢學士徵之不起 按《選舉志》。二十八年。復詔求隱 晦之士。俾有司具以名聞。 按《劉因傳》。二十八年,「詔 復遣使者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徵。因以疾固辭。」

成宗大德六年徵吳澄為翰林應奉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大德六年,徵臨 川布衣吳澄,擢應奉翰林文字,拜命即歸。」

大德九年。徵蕭㪺赴闕 按《元史成宗本紀》。九年五月戊申。徵陝西儒學提舉 蕭㪺赴闕。命有司給以安車 按《選舉志》。九年。詔求 山林間有德行文學識治道者。遣使徵蕭㪺。且曰:「或 不樂於仕。可試一來。與朕語而遣歸。」

武宗至大三年召拜吳澄國子司業

按《元史武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大三年。復召 吳澄。拜國子司業。以病還。」

仁宗延祐元年詔各省訪求遺逸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祐元年春正月庚子,敕各省平 章為首者及漢人省臣一員,專意訪求遺逸,苟得其 人,先以名聞而後致之。」

延祐三年,召拜吳澄集賢直學士。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延祐三年。「召吳 澄拜集賢直學士。以疾不赴。」

延祐七年,詔:「各道廉訪司察訪不求聞達之士,具姓 名以聞。」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延祐七年十一 月詔曰:「比歲設立科舉,以取人材,尚慮高尚之士,晦 跡丘園,無從可致。各處其有隱居行義,才德高邁,深 明治道,不求聞達者,所在官司具姓名牒報本道廉 訪司覆奏察聞,以備錄用,著為常式云。」

英宗至治三年徵趙居信為翰林學士承旨吳澄為學士蕭㪺為集賢學士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三年正月拜住言前集賢侍

講學士趙居信、直學士吳澄,皆有德老儒,請徵用之。 帝喜曰:「卿言適副朕心,更當搜訪山林隱逸之士。」遂 以居信為翰林學士承旨,澄為學士。 按《選舉志》:至 治三年,召吳澄拜翰林學士。武宗、仁宗累徵蕭㪺,授 集賢學士、國子司業,未赴,改集賢侍講學士。又以太 子右諭德徵,始至京師,授集賢學士、國子祭酒,諭德 如故。

泰定帝泰定二年詔諸道有晦跡丘園者具以名聞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二年九月戊申朔分天下為十八道遣使宣撫詔晦跡丘園才堪輔治者具以

名聞:

泰定三年正月,徵前翰林學士吳澄,不起。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順帝至正三年徵遺逸脫因伯顏等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三年,徵遺逸脫因、伯顏、張瑾、 杜本,本辭不至。 按《杜本傳》:「至正三年,右丞相脫脫 以隱士薦,詔遣使賜以金織文幣,上尊酒,召為翰林 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使者致君相意,趣 之行,至杭州,稱疾固辭。」

至正七年,召隱士完者圖、執禮、哈琅等。

按《元史順帝本紀》,「七年秋七月甲寅,召隱士完者圖、 執禮、哈琅為翰林待制,張樞、董立為翰林修撰,李孝 先為著作郎。」張樞不至 按杜本傳,張樞子長者,婺 之金華人,亦屢徵不起,浙東部使者交薦之,前後章 凡九上。至正三年,命儒臣纂修遼、金、宋三史,右丞相 脫脫以監修國史領都總裁,辟樞本府長史,力辭不 拜。七年,申命史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傳》,復以翰林 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召樞,俾與討 論,復避不就。使者強之行,至杭州,固辭而歸。

至正十一年,徵處士彭炳,不至。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一年三月壬戌,徵建寧處士彭 炳為端本堂說書,不至。」

至正十五年,徵隱士鄭玉。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五年六月「庚辰,徵徽州隱士鄭 玉為翰林待制,不至。」

太祖洪武元年徵訪遺賢

按《明會典》:「洪武元年,詔懷才抱德之士,所在官司用 心詢訪,具實申達,以憑禮聘。蒙古色目人,果有才能, 一體擢用。」

按《明通紀》:元年八月,命學士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 旁求賢哲隱逸之士,徵天下賢才至京,授以守令,厚 賜而遣之。上語中書省臣曰:治國以得賢為先,賢者, 天下之望也。然布衣之士,新授以政,必有以養其廉 恥,而後可責其成功。「《洪範》曰:『凡厥正人,既富方榖』。」此 古人美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