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8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江。王師將下鎮江,上謂徐達曰:『爾往下鎮江,有秦元 之者,才器老成,入城當為吾詢訪此人,致吾欲見之 意』。達等至鎮江,采得之,還報,上喜,即命兄子文正以」 白金、文綺往聘之。既至,上親至龍江迎之以入。時上 駐富民王綵帛家,因邀從龍同處,朝夕訪以時事。既 而上即元故御史臺為府,居從龍西華門外,事無大 小皆與謀,從龍皆盡言無隱。每以筆書漆簡,問答甚 密,左右皆不知,常稱為老先生而不名。後數年病卒。 《明外史陳遇傳》:「遇隱居樂道,學者稱」為「靜誠先生。」太 祖渡江,以秦從龍薦,發書聘之,至,引湯文徵伊呂先 主聘孔明為喻。遇至,與語,大悅,遂留幕中參密議,日 見親信。嘗三幸其居,語必稱先生。及太祖即吳王位, 授供奉司丞,不受。

《明通紀》:「至正十八年,召儒士唐仲寔、姚連等,咨時務, 訪治道,問民疾苦。聞前學正朱升名,召問之,對曰:『高 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上悅,命預帷幄密議』。」

《御龍子集》造《夏略》。元至正十九年,徵劉基、宋濂、章溢、 葉琛。二十年三月,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金陵,創禮 賢館居之。

《明通紀》:元至正十九年十二月,李文忠守金華,薦諸 儒之有聲望者王禕、許元、黃天錫,上皆徵用之。 上既下詔求賢,復出御製擬《猗蘭操》及四言《招隱詩》, 賜諸大臣以示意。其《猗蘭操》曰:「蘭生幽谷兮,曄曄其 芳。賢人在野兮,其道則光。嗟蘭之茂兮,眾莫為伍。於 乎賢人兮,汝其予輔。」《招隱詩》曰:「人之生賢,道蘊厥身。 幼學壯行,致君澤民。伊傅、孔孟,皆士君子。孜孜行道, 未嘗忘世。秦漢之衰,以退為賢。絕類離倫,豈非違天。 嗟哉若人,于身奚補。區區百年,草木同腐。余嗣祖宗, 統臨萬邦。求賢圖治,宵旰皇皇。群賢偕來,布列在位。 道行身尊,百世之貴。緬彼山林,豈無遐遺。往而不來, 悠悠我思。漱石枕流,遠引高蹈。雖逸其身」,而悖于道。 《卷阿》之詩,「梧桐鳳凰。爾其幡然,予將爾揚。」

洪武五年,元泰和州學士劉于卒。于字允恭,吉安永 豐人。至正間,授泰和學正,曰:「中原亂將作,吾死不見 幸矣。」謝官遁去。會上即位,屢召至,輒以疾辭。上重之, 賜衣冠放還山。初,余闕,甚奇其人,曾魯謂其嗜義如 饑渴。及是卒,宋濂銘其墓。

《吳素衣集》:國初楊士奇以人才徵至京,高皇帝命吏 部考試。尚書張紞,名臣也,奏士奇第一,遂擢用。後與 三楊同在內閣,以士奇不由科第,微有間。一日,三公 賦《松竹梅》詩,士奇分得梅詩云:「竹君子,松大夫,如何 梅獨無稱呼?回頭試問松與竹,爾有調羹手段無?」按 公詩佳矣,然胸中芥蔕,得毋少露乎。

《浙江通志》:「楊維禎,字廉夫,諸暨人。舉進士,署天台尹。 四海兵亂,遂浪跡浙西山水間。及明興,天下大定,詔 徵遺逸之士,修纂禮樂書,頒示郡國。維禎被召至京 師,肺疾作而卒。」

《陝西通志》:「趙晉字孟暘,蒲城人。明太祖徵聘,輔導太 子諸王。洪武十八年,賜春坊侍講學士,以安車致仕。 李誼字叔方,藍田人。元鄉進士,世亂不仕。洪武中,以 山林隱逸召入覲,授國子學錄,命教親王。」

《大政紀》:洪武二十六年八月,詔徵浦江鄭、王二姓子 弟三十以上者選用。上以東宮官屬闕,命廷臣舉孝 義篤行之士,尚書嚴震直以浦江鄭氏對。上曰:「鄭氏 朕素知之,聞其里人王氏亦倣鄭氏家法,可選用,以 風勵天下。」

洪武三十四年十二月,以處士唐愚士為翰林侍讀, 方孝孺薦之。

《續文獻通考》:「武周文在文廟初,以藩邸講讀之舊,驛 召至京,賜襲衣、銀帶、鞍馬,以為翰林侍講學士。固辭, 聽以學士致仕,賜敕及白金、文幣、酒餼,馳驛歸 正氣。」《紀史·仲彬傳》:「讓皇即位,詔起山林材德士,有司 以名聞,屬御史劉有年上《禮儀》十八篇,兼敘彬經明 行修,特詔所在官禮請來京陛見。試《四書疑問》一道, 辨析」詳明,授翰林侍書。

《延休堂漫錄》:「滕用亨初名權,字用衡,避諱更今名。蘇 人自少遊學四方,頗多見聞,問學辨博,文詞爾雅,尤 精六書之學,篆法之妙,高在近世。永樂三年被薦時 年幾七十矣。召見,面試篆書,用亨作『麟鳳龜龍』四大 字,又獻禎、符三詩,稱旨,授翰林待詔,預修《永樂大典》。 在官四年卒。」

《列朝詩集》:「王彝字常宗,其先蜀人。父官崑山教授,遂 遷嘉定,自號媯蜼子。以布衣召修《元史》,賜金幣遣還。 又薦入翰林,以母老乞歸。洪武七年,坐太守魏觀事, 與高啟俱伏法。常宗少孤貧,讀書天台山中,師事王 真文,得蘭谿、金文安之傳。其學遠有端緒,常著論力 詆楊廉夫,以為文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