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9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上饒,以惠利為政,如在茶陵時。然其恬退自持,安

於平進,故知之者少。臣謂如彥華者,若加進用,俾究 所蘊,必有可觀。從仕郎、前江南東路轉運司主管帳 司趙彥覃,賦性敏明,持身潔白,向為鄂州錄參日,其 年尚少,已為吳獵、詹體仁所知,目以佳士。其在漕幕, 宣力最多,賑荒以米,朝夕講究,如己休戚。臣以廣、德 兩縣菑傷尤甚,九月間即令彥覃前往,與本部守貳 圖所以拯救之方,而能悉心盡瘁,不憚勞苦,凡所區 畫,多適事宜,給散有方,人被實惠。臣比循行至郡,士 民稱之,如出一口。聞其滿替,皆願借留。臣謂如彥覃 者,若寘之煩劇,俾效所長,亦必有以自見。臣於二人 者察之既熟,又皆當」代去。倘不亟加論薦,是謂蔽賢。 庸敢冒聞,以備采擇。伏望聖慈將「彥華、彥覃特賜旌 擢,若後不如所舉,臣甘坐罪。」

《薦本路知縣政績狀》
前人

「竊見江東一道,為縣四十有三,而號為難治者居其 大半。蓋上供送使,為數實繁,月樁版帳,率多白撰。為 令者朝夕惴恐,惟財賦不辦是憂。至於撫循疾苦,伸 理冤滯,往往視為弗切。上下循習,謂之當然。有能於 煎熬之中少施寬裕之政,不專以催科為急,而以字 民為心,其在臣等,所當激勸。」今采諸《物論》,得十人焉。 「宣教郎、知徽州歙縣馮特卿,器資清峻,學識通明,到 官以來,孜孜所職,至誠篤實,一意在民,催科有方,不 擾而集。縣民程暉之子,為盜所殺,縱跡曖昧,臣曾委 之跡捕,乃能多設方略,日夜究心,曾未數月,罪人斯 得,姦兇讋伏,冤結獲伸,考其風績,可謂本道之最。」奉 議郎、知饒州鄱陽縣趙汝俞,天族之英。篤志為善,清 修雅澹,有儒素之風。當官而行,不為阿徇,廉靜無擾, 田里安之。宣教郎、知信州弋陽縣柴景望,學校舊人, 雅有士譽,強毅自立,卓犖不群。弋陽舊歲,凋敝日甚, 自其到任,極意爬梳。結立義役,以革紛爭賣弄之弊; 優卹戶長,以除科較代輸之苦。裁決獄訟,一出至公, 人情翕然,稱為「賢令。」宣教郎、知信州玉山縣程榆,天 資靖重,心術端良。蒞官之初,適郡守趙《不摭》務為苛 暴,官吏重足而立,同時諸邑鮮不逢迎,榆於其間,獨 能弗改常度,慈祥豈弟,藹然有循吏之風。去夏,邑境 洪水驟至,榆方在告,力疾而出,巡行拊勞,不俟申請, 捐公錢以予,民賴以全活者甚眾。宣教郎、知池州青 陽縣許溪,學問淹該,材力強濟。池之諸邑曩因宣限, 困於預借。溪始至官,適逢儉歲,朝夕勤瘁,如理家然, 既償舊逋,又免新借,邑之瘡痍於是一洗,亦賴以少 舒。蓋有功於此邑者。宣教郎、知太平州當塗縣王洽, 故侍講師愈之子,天資粹雅,操行潔修。其為邑也,心 乎愛人,用刑督賦,常有不得已之意。士民稱誦,翕然 一辭。承事郎、知寧國府宣城縣尤爚,名家之子,生長 見聞。「宣城夙號煩劇,爚材力精敏,治辦有方,務以恩 信及民,不為苛猛。歲適旱饑,推行荒政,曲盡其至,殄 除蝗孽,宣力尤多。臣等每因百姓至庭試加訪問,皆 稱其賢,已決之訟,番訴絕少。」承議郎、知建康府溧水 縣俞遷,「老成詳練,通知物情,其治邑以省事不擾為 本,人甚安之。奉議郎、知池州貴池縣蔡汝揆,廉謹自 將,精勤不懈,奉行荒政,能盡其心。奉議郎、知池州銅 陵縣魏執中,持身恪謹,為政寬和,始終如一,有可稱 者。」右臣等所部縣令之可稱者,雖非止此十人,而得 諸見聞,間有未審者,不敢遽加論薦。自特卿而下,人 品高下,亦各不同,大概主於「字民」,則均在可取之域, 故臣等輒效「舉爾所知」之誼,伏望朝廷特賜甄錄,若 後不如所舉,臣等甘坐謬舉之罪。

《請舉遺逸》
鄭獬

「臣伏見日者嘗詔諸郡敦遣遺逸之士,致之闕下者 蓋二十餘人,覆試祕閣,皆命以官。於時猥有謬舉者, 士論譁咈,於是不復再舉。今間年取進士擢第者二 百人,其所失者為不少矣,而士大夫不以為怪,一為 敦遣,而疪謗百出。蓋進士習熟之久,而敦遣起於一 日。此論者未足以為輕重,而亦有媢疾者間之也。臣」 欲乞復置此科,而稍為增損。蓋孔子為政,必先正名。 漢之聘士,不應詔者則令敦遣就道,豈有朝入科場, 暮為敦遣者哉!宜正其名,謂之《舉遺逸》。間歲隨科場 發解後有不豫薦者,開封國學及諸路舉一人;又至 禮部奏名後有不豫薦者,許主文共舉五人,並至御 試時試三兩道,中第者別為一榜。命「官入仕,即與正 進士同。如以為歲增,中第者差多,即卻乞於進士數 內減不合格者二十人以均之。庶幾郡縣豪俊,不至 遺於草萊矣。」

《應詔舉真德秀等充廉吏狀》
衛涇

臣伏准尚書省劄子并吏部牒中書門下省,八月十 八日,三省同奉御筆:「可令侍從、兩省、臺諫、卿監、郎官 及在外前執政、侍從、諸路帥臣、監司,各舉廉吏可以 為表勸者三人,疏名聞奏,以備選擢者。」右臣衰病退 老,不與世事相接,然有朋舊來訪生死,因及一二。竊 聞近來貪吏稍多,剝民剋軍,一切聚斂,民之膏血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