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4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聞其賢,共薦式』。」詔除下為博士。

《馮奉世傳》:「奉世子野王,字君卿,受業博士,通《詩》。少以 父任為太子中庶子。」

《後漢書吳祐傳》:「時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 客傭,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伏湛傳》:「父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 湛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 子,五遷至王莽時,為繡衣執法。」

《息夫躬傳》。「躬字子微。河內河陽人也。少為博士弟子。 受《春秋》。通覽記書。容貌莊麗。為眾所異。」

《儒林傳》:「建武五年,迺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 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 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后, 登靈臺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饗 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 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功臣子 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 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 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 考詳同異,連月迺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 命史臣,著為《通義》。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 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 近署,所以網羅遺逸,博存眾家。孝和亦數幸東觀,覽 閱書林。及鄧后稱制,學者頗懈。時樊準、徐防並陳敦 學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簡其 選。三署郎皆通經術者,皆得察舉自安。帝覽薄於 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友相視怠散。學舍頹敝,鞠為 園蔬,牧兒蕘豎,至于薪刈其下。順帝感翟酺之言,迺 更修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試 明經下第,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 儒,皆補郎、舍人。太初元年,梁太后詔曰:「大將軍下至 六百石,悉遣子就學。每歲輒于鄉射月一饗會」之,以 此為常。自是游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疏,而 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翟酺傳》:「初,酺之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五經博 士,武帝大合天下之書,而孝宣論《六經》于石渠,學者 滋盛,弟子萬數。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 內外講堂,諸生橫卷,為海內所集。明帝時,辟雍始成, 欲毀太學。太尉趙熹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 傳至今。而頃者頹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 誘進後學。」帝從之。酺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 者為酺立碑銘于學云。

《范康傳》:「康字仲真,勃海重合人也。少受業太學,與郭 林宗親善。舉孝廉,再遷潁陰令,有能跡。」

《朱暉傳》:「光武與暉父岑俱學長安,有舊故,及即位求 問。岑時已卒,乃召暉拜為郎。暉尋以病去,卒業於太 學。性矜嚴,進止必以禮,諸儒稱其高。」

《李育傳》:「育少習《公羊春秋》,沈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 太學,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記薦育於驃騎將軍 東平王蒼。由是京師貴戚爭往交之。」

《崔駰傳》:「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 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遊太學,與班固傅毅 同時齊名,常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時人或譏 其太元靜將以後名失實。駰擬揚雄《解嘲》,作達旨以 答焉。」

《王充傳》:「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 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 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 言。」

《徐防傳》:「永元十四年,拜司空,上疏曰,漢置太學,立搏 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勸勉學者,所以示人好 惡,改敝就善者也。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 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生姦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 論議紛錯,互相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 史之闕文』,疾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闕也。今不依章句, 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寖 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 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 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 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 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 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言。

《江西通志》:「唐檀字子產,南昌人。少游太學,習京氏《易》、 韓氏《詩》《顏氏春秋》。尢好災異星占。後還鄉里,教授常 百餘人。」

《後漢書申屠蟠傳》:「蟠始與濟陰王子居同在太學。子 居臨沒,以身託蟠,蟠乃躬推輦車,送喪歸於鄉里,遇 司隸從事於河鞏之間,從事義之,為封傳護送,蟠不 肯受,投傳於地而去。事畢還學。太尉黃瓊辟,不就。及 瓊卒,歸葬江夏。四方名豪會帳下者六七千人,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