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是以 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 《魏志王昶傳》:「嘉平初,太傅司馬宣王既誅曹爽,乃奏 博問大臣得失,昶陳治略五事,其一欲崇道篤學,抑 絕浮華,使國子入太學而修庠序。」
《劉馥傳》:馥子靖封廣陸亭侯,上疏陳儒訓之本曰:「夫 學者治亂之軌儀,聖人之大教也。自黃初以來,崇立 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輕選諸生,避 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夫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 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宜高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 任人師者,掌教國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 年從十五皆入太學,明制黜陟榮辱之路。其經明行 修者,則進之以崇德;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 善。而教不能則勸,浮華交游,不禁自息矣。
《世說新語》: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 《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曾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 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 文王亦尋悔焉。
《晉書傅元傳》:「元掌諫職,上疏曰:『臣聞先王分士、農工 商,以經國制事,各一其業,而殊其務。自士已上子弟 為之立太學以教之,選明師以訓之,各隨其才優劣 而授用之。農以豐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賈以通其貨。 故雖天下之大,兆庶之眾,無有一人游手。分數之法, 周備如此。漢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經藝而務 交游,未知蒞事而坐享天祿,農工之業多廢,或逐淫 利以離其事,徒繫名於太學,然不聞先王之風』。」今聖 明之政資始,而漢魏之失未改,散官眾而學校未設, 游手多而親農者少,工器不盡其宜。臣以為亟定其 制,通計而天下若干人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 人為農,三年足有一年之儲;若干人「為工,足其器用; 若干人為商賈,足以通貨而已。」尊儒尚學,貴農賤商, 此皆事業之要務也。前皇甫陶上事,欲令賜拜散官, 皆課使親耕,天下享足食之利。禹稷躬稼,祚流後世。 是以《明堂月令》著《帝籍》之制。伊尹,古之名臣,耕于有 莘;晏嬰,齊之大夫,避莊公之難,亦耕于海濱。昔者聖 帝明王,賢佐俊士,皆嘗從事于農矣。王人賜官,冗散 無事者不督使學,則當使耕,無緣放之,使坐食百姓 也。今文武之官既眾,而拜賜不在職者又多,加以服 役為兵,不得耕稼,當農者之半,南面食祿者參倍于 前。使冗散之官,農而收其租稅,家得其實,而天下之 穀可以無乏矣。夫家足食,為子則孝,為父則慈,為兄 則友,為弟則悌。天下足食,則仁義之教可不令而行 也。為政之要,計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農工啇之 分不可斯須廢也。若未能精其防制,計天下文武之 官足為副貳者使學,其餘皆歸之于農。若百工商賈 有長者亦皆歸之于農。務農若此,何有不贍乎?《虞書》 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是為九年之後乃有遷 敘也。故居官久,則念立慎終之化;居不見久,則競為 一切之政。六年之限,日月淺近,不周黜陟,陶之所上, 義合古制。夫儒學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貴其業,重 其選,猶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為急,臣懼日有陵遲 而不覺也。仲尼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然則尊其 道者,非惟尊其書而已,尊其人之謂也。貴其業者,不 妄教非其人也。重其選者,不妄用非其人也。若此而 學校之綱舉矣。
《束晳傳》:晳少游國學,或問博士曹志曰:「當今好學者 誰乎?」志曰:「陽平束廣微好學不倦,人莫及也。」還鄉里, 察孝廉,舉茂才,皆不就。
《索靖傳》:「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 守。靖少有逸群之量,與鄉人氾衷、張甝、索紒、索永俱 詣太學,馳名海內,號稱『敦煌五龍』。」四人並早亡,唯靖 該博經史,兼通內緯。州辟別駕,郡舉賢良方正,對策 高第。傅元、張華與靖一面,皆厚與之相結。
《趙至傳》:「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陽。緱氏令初到 官,至年十三,與母同觀。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賤,世亂 流離,遂為士伍耳。爾後能如此不』?至感母言,詣師受 業。聞父耕叱牛聲,投書而泣。師怪問之,至曰:『我小,未 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師甚異之。年十四,詣洛陽 太學,遇嵇康于學寫石經,徘徊視之,不能去,而請問」 姓名。康曰:「年少,何以問邪?」曰:「觀君風器非常,所以問 耳。」康異而告之。
《董養傳》:「養字仲道,陳留浚儀人也。泰始初到洛下,不 干祿求榮。及楊后廢,養因游太學,升堂嘆曰:『建斯堂 也將何為乎』。」
《索紞傳》:紞少遊京師,受業太學,博綜經籍,遂為通儒。 太守陰澹從求占書,紞曰:「昔入太學,因一父老為主 人,其人無所不知,又匿姓名,有似隱者。紞因從父老 問占夢之術,審測而說,實無書也。」
《劉曜載記》:「曜立太學於長樂宮東,小學于未央宮西, 簡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 百人,選朝賢宿儒、明經篤學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