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4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費,損政傷民,和氣未洽,災眚不消,咎皆在此。」今之墨 綬,猶古之諸侯,拜爵王庭,輿服有庸,而齊於匹豎,叛 命避負,非所以崇憲明理,惠育元元也。臣愚以為守 相長吏,惠和有顯效者,可就增秩,勿使移徙。非父母 喪,不得去官。其不從法禁,不式王命,錮之終身,雖會 赦令,不得齒「列。若被劾奏亡不就法者,徙家邊郡,以 懲其後。鄉部親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從政者,寬 其負算,增其秩祿,吏職滿歲,宰府州郡,乃得辟舉。如 此,威福之路塞,虛偽之端絕,送迎之役損,賦斂之源 息,循理之吏得成其化,率土之民各寧其所,追配文 宣中興之軌,流光垂祚,永世不刊。」帝感其言,申下有 司,考其真偽,詳所施行。

《蔡邕傳》:「熹平六年,制書誥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 邕上封事,言墨綬長吏,職典理人,皆當以惠利為績, 日月為勞,褒責之科,所宜分明。而今在任,無復能省。 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 冗散,如有釁故,自當極其刑誅,豈有伏罪懼考,反求 遷轉,更相放效,臧否無章?先帝舊典,未嘗有此。可皆」 斷絕,以覈真偽。

《盧植傳》:「植遷尚書,光和元年,有日食之異。植上封事 陳八事,一曰用良,二曰原禁,三曰禦癘,四曰備寇,五 曰修禮,六曰遵堯,七曰御下,八曰散利。遵堯者,今郡 守刺史一月數遷,宜依黜陟以章能否,縱不九載,可 滿三歲。帝不省。」

《賈琮傳》:中平元年,交阯屯兵反,靈帝特敕三府精選 能吏,有司舉琮為交阯刺史。琮到部,招撫荒散,蠲復 徭役,誅斬渠帥為大害者,簡選良吏,試守諸縣,歲間 蕩定,百姓以安。巷路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 今見清平,吏不敢飯。」在事三年,為十三州最。

《魏志杜畿傳》:高幹舉并州反,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 河東人衛固范先,外以請邑為名,內實與幹通謀。太 祖謂荀彧曰:「『河東,天下之要地也,君為我舉蕭何、寇 恂以鎮之』。彧曰:『杜畿其人也』。遂拜畿為河東太守。畿 在河東十六年,常為天下最。」

《王昶傳》:昶都督荊豫諸軍事,詔使撰百官考課事,昶 以為唐、虞雖有黜陟之文,而考課之法不垂。周制冢 宰之職,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又無校比之制。由此 言之,聖主明於任賢,略舉黜陟之體,以委達官之長, 而總其統紀,故能否可得而知也。其大指如此。 《晉書何曾傳》:「曾為給事黃門侍郎,上疏曰:『臣聞為國 者以』」清靜為基,而百姓以良吏為本。今海內虛耗,事 役眾多,誠宜恤養黎元,悅以使人。郡守之權雖輕,猶 專任千里,比之於古,則列國之君也。上當奉宣朝恩 以致惠和,下當興利而除其害。得其人則安,非其人 則為患。故漢宣稱曰:「百姓所以安其田里而無歎息 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 石乎?」此誠可謂知政之本也。方今國家大舉,新有發 調,軍師遠征,上下劬勞。夫百姓可與樂成,難與慮始。 愚惑之人,能厭目前之小勤,而忘為亂之大禍者,是 以郡守益不可不得其人,才雖難備,猶宜粗有威恩, 為百姓所信憚者。臣聞諸郡守有年老或疾病,皆委 政丞掾,不恤庶事;或體性「疏怠,不以政理為意,在官 積年,惠澤不加於人,然於考課之限,罪亦不至黜免, 故得經延歲月,而無斥罷之期。臣愚以為可密詔主 者,使隱核參訪郡守,其有老病不隱親人物,及宰牧 少恩,好修人事,煩撓百姓者,皆可徵還,為更選代。」 《荀勗傳》:「勗在尚書,課試令史以下,覈其才能,有闇於 文法,不能決」疑,處事者即時遣出。帝嘗謂曰:「魏武帝 言荀文若之進善,不進不止;荀公達之退惡,不退不 休。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

《劉頌傳》:頌為吏部尚書,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居職 希遷,考課能否,明其賞罰。賈郭專朝,任者欲速,竟不 施行。

《應詹傳》:「詹拜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 州刺史,詹將行,上疏曰:自經荒敝,綱紀頹陵,清直之 風既澆,糟秕之俗猶在,誠宜濯以滄浪之流,漉以吞 舟之網,則幽顯明別,於變時雍矣。弘濟茲務,在乎官 人。漢朝使刺史行部,乘傳奏事,猶恐不足以辨彰幽 明,弘宣政道,故復有繡衣直指。今之艱弊,過於往昔, 宜分遣黃散若中書郎等,循行天下,觀採得失,舉善 彈違,斷截苟且,則人不敢為非矣。」漢宣帝時,二千石 有居職修明者,則入為公卿;其不稱職免官者,皆還 為平人,懲勸必行,故歷世長久。「中間以來,遷不足競, 免不足懼,或有進而失意,退而得分,蒞官雖美,當以 素論降替;在職實劣,直以舊望登敘」,校游談為多少, 不以實事為先後,以此責成,臣未見其兆也。今宜峻 左降舊制,「可二千石免官三年,乃得敘用,長史六年, 戶口折半,道里倍之。」此法必明,使天下知官難得而 易失,必人慎其職,朝無惰官矣。

《王彪之傳》:「彪之為吏部尚書,時眾官漸多,而遷徙每 速,彪之上議曰:『為政之道,以得賢為急,非謂雍容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