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5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士大夫以退為難。

《中山詩話》:陳文惠堯佐以使相致仕,年八十,有詩云: 「青雲岐路遊將遍,白髮光陰得最多。」搆亭號佚老,後 歸政者往往多效之。

《東軒筆錄》:「熙寧庚戌冬,荊公自參知政事拜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史館大學士。是日,百官造門奔賀者,無 慮數百人。荊公以未謝恩不見之,獨與余坐西廡之 小閣。荊公語次,忽頻蹙久之,取筆書窗曰:『霜筠雪竹 鍾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放筆揖余而入。後三年,公 罷相知金陵,遂納節辭平章事,又乞宮觀,久之,得會」 靈觀使,遂築第於南門外。元豐癸丑春,余謁公於第, 公遽邀余同遊鍾山,憩法雲寺,偶坐於僧房,余因為 公道平昔之事,及誦書窗之詩,公憮然曰:「有是乎?」微 笑而已。

王荊公初罷相,知金陵,作詩曰:「投老歸來一幅巾,君 恩猶許備藩臣。芙蓉堂下觀秋水,聊與龜魚作主人。」 及再罷,乞宮觀,以會靈觀使居鍾山,又作詩曰:「乞得 膠膠擾擾身,鍾山松竹替埃塵。只將鳧鴈同為客,不 與龜魚作主人。」

「王荊公再罷政,以使相判金陵,到任即納節讓同平 章事,懇請賜允,改左僕射。未幾,又求宮觀,累表得會 靈觀使。築第於南門外七里,去蔣山亦七里。平日乘 一驢,從數僮,遊諸山寺。欲入城,則乘小舫,泛潮溝以 行,蓋未嘗乘馬與肩輿也。所居之地,四無人家,其宅 僅蔽風雨,又不設垣牆,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勸築垣, 「輒不答。元豐末,荊公被疾,奏捨此宅為寺,有旨賜名 報寧。既而荊公疾愈,稅城中屋以居,竟不復造宅。」 《談苑》:「陳執中作相,杜祁公引年,一表便許,止除少師, 物論喧然。宣彥國在鄆,葉道卿在青,皆不平之。執中 守亳,病甚,累表乞致仕,不允,移曹南臥京第者踰年。 又五年,方許致仕。是時富公作相,欲矯」前事耳。 《石林詩話》:司馬溫公熙寧間自長安得請留臺歸,始 至洛中,嘗以詩言懷云:「三十餘年西復東,勞生薄宦 等飛蓬。所存舊業惟清白,不負明君有樸忠。早避喧 煩真得策,未逢危辱早收功。太平觸處農桑滿,嬴取 閭閻鶴髮翁。」出處大節,世固不容復議。是時雖以論 不合去,而神宗眷禮之意愈厚,然猶以「避煩畏辱」為 言,況其下者乎?元祐初起相,至是十七年矣。度公之 意,初蓋未嘗以自期也。

《墨莊漫錄》:范蜀公乞致仕,章四上未允。第五章言「臣 所懷有可去者二,謂言青苗不見聽,一可去;薦蘇軾、 孔文仲不見用,二可去。」章既上,遂得請。

《鄰幾雜志》:祕書丞沈士龍者,嘗建言害民事數十條, 漕司不行,遂棄官歸,關門不放過,訴云:「母老病拘滯 於此,母必不全,亦關吏之罪也。」士龍竟坐擅去官守, 追官勒停,舉主、關吏一例見劾。

王大同太尉嗣宗知西京,年踰耳順。有一郎監當亦 年老,以吏事被責。大同忘己之年,遽云:「年已老,何不 休官作甚?」徐悟,顧洛陽知縣蕭祕丞云:「我只要料錢 養家。」

《宋史鄭穆傳》:穆拜給事中兼祭酒。元祐五年,除寶文 閣待制,仍祭酒。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敕過門下,給 事中范祖禹言:「穆雖年出七十,精力尚強。古者大夫 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謝,則賜之几杖。祭酒居師資之 地,正宜處老成,願毋輕聽其去。」不報。太學之士數千 人,以狀詣司業,又詣宰相請留,亦不從。於是公卿大 夫各為詩贈其行,空學出祖汴東門外,都人觀者如 堵,歎未嘗見。

《何異傳》:異權工部尚書,告老,抗章言:「近臣求去,類成 虛文,中外相觀,指為禮數,無以為風俗廉恥之勸。」以 寶章閣直學十知泉州。從所乞予祠,進寶章閣學士, 轉一官致仕。卒年八十有一。

《連庶傳》:「庶為壽春令,以母老乞監陳州稅,嘗送客出 北門,見日西風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 求分司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