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5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於未聞,使天下陰受其賜。無智名,無勇功,吾獨不得 為政,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日與賓 客賦詩飲酒,或勸使稱疾杜門,鎮曰:「死生禍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同天節》乞隨班上壽。」許之,遂為令。軾得 罪下臺獄,索與鎮往來書文甚急,猶上書論救,久之, 徙居許。哲宗立,韓維言鎮在仁宗時有啟建儲之議, 未嘗以語人,人亦莫為言者。具以十九疏上之。拜端 明殿學士,起提舉中太一宮兼侍讀,且欲以為門下 侍郎,鎮雅不欲起,從孫祖禹亦勸止之,遂固辭,改提 舉崇福宮。祖禹謁告歸省,詔賜以龍茶,存勞甚渥。復 告老,以銀青光祿大夫再致仕,累封蜀郡公。

《石林燕語》:元豐末,文潞公致仕歸洛,入對時年幾八 十矣。神宗見其康強,問:「卿攝生亦有道乎?」潞公對:「無 他,臣但能任意自適,不以外物傷和氣,不敢做過當 事,酌中恰好即止。」上以為名言。

翟公巽知密州,侯蒙元功自中書侍郎罷政歸鄉,公 有啟云:「得請真祠,歸榮故里。雖老成去國之易,而明 哲保身之全。多士嘆嗟,餞韓侯之出祖;邦人慰喜,詠 季季之來歸。」又云:「乘安車而過諸子,未慕昔賢;揮賜 金以娛故人,用償夙志。」公平時四六多聱牙高古,而 此啟特平易,誠大手筆也。後元功於里第築臺曰高 藍光。既落成,公就臺張具為宴,自作致語,有云:「公槐 避寵,衣繡歸家。從方外之赤松,寄高懷於綠野。珍禽 綷羽,借雞樹之遺棲;曲沼回塘,分鳳池之餘潤。」《晉世 語》云:「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共領樞要。侯獻、 曹肇,心內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曰:『此亦久 矣,其能復幾』!」指放、資也。又《晉書》:「荀勖」守中書監,毗贊 朝政,及遷尚書令。勖久在中書,專掌機事,失之甚慍。 人有賀者,怒曰:「奪我鳳凰池,何賀焉?」故公用雞樹、鳳 池,皆中書事,考之方見其切。

故事,臣寮告老,一章即從。仁宗時始命,一章不允,兩 章而後從,所以示優禮也。熙寧末,范景仁以薦蘇子 瞻,孔經甫,不從,曰:「臣無顏可見班列。」乃乞致仕,章四 上不報。最後第五章併論青苗法,於是始以本官致 仕,神宗初未嘗怒也。景仁既得謝,猶居京師者三年。 時王禹玉為執政,與景仁久同翰林,景仁每從容過 之,道舊樂飲終日,自不以為嫌,當權者亦不之責。元 祐初,熙寧、元豐所廢舊臣,自司馬溫公以下皆畢集 朝,獨景仁屢召不至,世尢以為高云。

《王氏談錄》:公嘗讀《甘露記》,歎曰:「無妄之禍,乃至於此。 以此視之,軒冕非可戀之物,吾日有歸意。」

《過庭錄》:韓持國晚年守許,崔子厚為酒官,值韓生辰, 獻歌頌褒諛者甚眾。子厚獨以詩警之云:「衣錦榮名 雖烜赫,掛冠高節莫因循。」韓得之,再三嘆詠曰:「非君 誰為我言。」於是以太子少師致仕。

《澠水燕談錄》:孫宣公奭,以太子少傅致仕,居於鄆。一 日置宴詩廳,語客曰:「白傅有言:『多少朱門鎖空宅,主 人到老不曾歸』。今老夫歸矣。」喜動於色,復顧石守道 諷《易·離卦》九三爻,且曰:「樂以忘憂,自得小人之志;歌 而鼓缶,不興大耋之嗟。」公以淳德奧學,勸講禁中二 十餘年。晚節勇退,優游里中,終始全德,近世少匹。 《卻掃編》凡侍從官以上乞致仕者,雖優進官資而不 許帶職。熙寧中,始許致仕者帶舊職。於是王懿敏公 素首以端明殿學士致仕。未幾,歐陽文忠公又以觀 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會韓魏公寄詩賀之,公和 篇曰:「報國勤勞已蔑聞,終身榮遇最無倫。老為南畝 一夫去,猶是東宮二品臣。侍從籍通清切禁,嘯歌行 作太平民。欲知念舊君恩厚,二者難兼始兩人。」蓋謂 是也。《官制》行,職事官致仕,仍許帶職事官,著為令。 在外州府宮觀,舊惟西京崇福宮、南京鴻慶宮、舒州 靈仙觀、鳳翔府上清太平宮、兗州仙源縣景靈宮、太 極觀,皆有提舉管勾官。熙寧初,始詔杭州洞霄宮、永 康軍丈人觀、亳州明道宮、華州雲臺觀、建州武彝觀、 台州崇道觀、成都府玉局觀、建昌軍仙都觀、江州太 平觀、洪州玉隆觀、五岳廟、太原府興安王廟皆置。又 增判留司御史臺、國子監監員,蓋以優士大夫之老 疾不任職者,而王荊公亦欲以寘異議之人。

韓忠憲公平日常語子弟曰:「進取在於止足,寵祿不 可過溢。年若至六十,可以退身謝事,歸守父母墳墓, 則是忠孝兩全矣。」及公薨,其子康公服既闋,將造朝, 自誓於墓前曰:「仕宦至六十,決當乞歸田里,洒掃墳 壟,期於不墜先訓。」及熙寧中,以觀文殿學士守南陽, 年五十九矣,遽欲謝事,又以自來大臣引年,往往不 即賜可,徒奏牘累上。旋復視事,故先手疏具述遺誡 及誓於墓之事於上,且曰:「昔晉王羲之為會稽太守, 去郡不仕,亦嘗自誓於父母墓前。朝廷以其誓苦,不 復召之。臣今志願雖與羲之頗殊,然誓於先臣墓前 無異矣。東晉固不足以比隆聖時,所以保全臣下一 節,斯亦可尚。臣區區之志,中外士大夫多有知者,即 非臣今日輕有去就,妄干退閒也。」然章屢上,終不允, 迄不得如其志。及元祐初,方致仕,時年七十五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