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5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銓衡典

 第一百二卷目錄

 降黜部紀事

 降黜部雜錄

 降黜部外編

銓衡典第一百二卷

降黜部紀事

《說苑至公篇》: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 聞其令尹之族也而釋之。子文召廷理而責之曰:「凡 立廷理者,將以司犯王令而察觸國法也。夫直士持 法,柔而不撓,剛而不折。今棄法而背令,而釋犯法者, 是為理不端,懷心不公也。豈吾營私之意也?何廷理 之駮於法也?執一國之柄而以私聞,與吾生不以義, 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於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將 死。」廷理懼,刑其族人。成王聞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 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違夫子之意。」于是 黜廷理。

《史記白起傳》:「秦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 武安君病,不任行,陵攻邯鄲少利,武安君病愈,秦王 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 肯行,遂稱病。秦王使王齕代陵將,楚使春申君及魏」 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 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 伍,遷之陰密。

《屈原傳》:「令尹子蘭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 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 憔悴,形容枯槁。」

《賈生傳》:「賈生為大中大夫,天子議以為任公卿之位, 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以賈生為長沙王 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 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

《漢書何武傳》:「武為大司空,封汜鄉侯。武後母在郡,遣 吏歸迎。會成帝崩,吏恐道路有賊,後母留止左右,或 譏武事親不篤,哀帝亦欲改易大臣,遂策免武曰:君 舉錯煩苛,不合眾心。孝聲不聞,惡名流行,無以率示 四方。其上大司空印綬,罷歸就國。」

《傅喜傳》:喜為大司馬,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 齊尊。喜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執正議。傅太后 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喜,喜終不順。後數 月,遂策免喜曰:君輔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 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姦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馬印 綬就第。

《後漢書桓譚傳》:「世祖即位,譚拜議郎給事中。時帝方 信讖,多以決定嫌疑,有詔會議靈臺所處,帝謂譚曰: 『吾欲讖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 故,譚復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將 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意 忽忽不樂,道病卒』。」

《典略》:梁太后臨朝,使梁冀下治山陵。尚書欒巴上書, 欲勿令壞民塚。太后詔曰:「巴小子弄口鳴舌。」遂免巴 官。

《蜀志李嚴傳》:「建興八年,嚴改名平。九年,諸葛亮軍祁 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 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 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 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 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 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於是亮表平,乃廢平為民, 徙梓潼郡。

《吳志張溫傳》:「溫引致暨豔為選曹郎,至尚書。豔性狷 厲,好為清議,見時郎署混濁淆雜,多非其人,欲臧否 區別,賢愚異貫,彈射百僚,覈選三署,率皆貶高就下, 降損數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貪鄙,志節污 卑者,皆以為軍吏,置營府以處之。」

《朱據傳》:「據補侍御史,時選曹尚書暨豔疾貪汙在位, 欲沙汰之。據以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過,棄瑕取用, 舉清厲濁,足以沮勸。若一時貶黜,懼有後咎。豔不聽, 卒敗。」

《晉書李密傳》:「密出為溫令,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 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 詔普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 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 從事奏免密官。」

《殷浩傳》:「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