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6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賢不用之時,乃封建失制之時也。曰天子之法不必 行,諸侯之惡不必絀,是故天下各據其地,而聖賢棄 矣。觀其然,夫豈在於封建,是誠制亂之罪也偁?故曰: 「雖世祿在位,不」能妨。聖賢之於天下。必主之者,愍世 之亂然也,固不以得天下為利也。若以湯武不去封 建,為因其力以得天下,則是湯武苟於得天下也。孔 子以湯武為仁乎?孔子以為仁人,則湯武之不苟得 可知也。且聖賢之心,唯欲利後世,益天下,苟事有利 益者,雖死焉為之也?若封建果不利天下,益後世,則 去之以利益乎天下後世矣,又豈肯因而不革?況封 建者,以天下為公也;而守宰者,示天下以私也。封建 者,與天下共天下,守宰者,欲以獨制天下為心。公私 之道昭昭矣,而公私之義固有差矣。偁故曰:湯武之 不去封建者,蓋古之常道也,非因其力而不去之也。 且子厚不究天子之法,亂而使諸侯叛,反以封建為 周之失制。不究法不亂,則不善莫由在位,反以繼世 不肖致亂為患。不究升賢絀不肖為當世常法,而反 以聖賢不立為慮。不究聖賢立法制,必取法天地而 利人,反以立封建為勢。不究聖賢之心無所苟,反以 湯武不去封建為利,其力偁?故曰:「子厚之論封建,知 其末而不知其本也。」雖然,子厚以封建為非者,以守 宰為是故也;以守宰為是者無他,乃曰:「有罪得以絀, 有能得以獎。朝拜而不讎,夕斥之矣;夕拜而不讎,朝 斥之矣。」又云:「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 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使漢室盡封侯王,則孟舒、 魏尚之術莫得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行。」明譴而道 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約從之謀,周 于同列矣。」嗚呼!若是者,子厚果大不明其本也。以是 為是,則豈封建之世,有罪者不得而絀乎?有能者不 得而升乎?「朝拜而不讎,夕不能斥之乎?夕拜而不讎, 朝不能斥之乎?」若有罪不絀,有能不升,法制不能拘 者,皆已亂之世也。已亂之世,無不失也,何止於封建 哉?已亂而罪之,何異惡桀紂之不道而責湯武?嫉商 均之不肖而非堯舜也?於理順乎?雖然,子厚止知漢 之封侯王,而不知古之封建也。止知漢之封侯王,則 宜其所謂明譴而道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 之,締交約從之謀,周於同列也。若古之封建,固不至 是。三代之封建,凡天下四「海、九州、二百一十國」,在夏、 商則百里極矣。國凡有五等,五等之國,制度不同,同 出於天子者也。古之一大國,止今之一郡耳。是故其 力易制,其患易救,固未有能為亂者也。漢之封侯王, 則一侯王之地。如古之大國數十,則漢豈行封建之 法哉?乃漢自為之法,非封建之法也。若以漢自為之 法,而疑古「封建為短,是由以溺咽之故,欲去舟與食 者也。」豈封建果非哉?而又孟舒、魏尚、黃霸、汲黯之輩, 當三代時不啻千萬輩,在卿大夫之列,安得謂在封 建之世則不得伸其才術,豈數子者之才,能為太守 而不能為他哉?而子厚固以為封建則能用之,不知 意之若何也?嗚呼!是非得失之理,明明若是,又何曲 為之言也?偁非好辨也,庶聖人之道少有明耳。

《封建論》
馬端臨

按文中子後序言:太宗嘗讀《周官》「辨方正位,體國經 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之言,慨然嘆曰:「不井田,不封 建,不足以法三代之治。」然則詔群臣議封建,必是時 事也。後之儒者,往往追恨當時諸臣不能將明英主 之美意,使生民復見三代之治,以為遺憾。愚嘗竊論 之,以為必能備究古今之事情,然後可以斷其議論 之是非,法制之得失。蓋封建一事,漢以來未嘗廢也, 然行之輒利少而害多,其故有二:一則不能存三代 之公心,二則不能存三代之良法。公心者何?昔文、武、 成、康之眾建諸侯,有德有功者則𢌿之,初未嘗專以 私其宗親,雖曰兄弟甥舅之邦,然所封皆極一時之 選。若其果賢,則微子尹東夏,蔡仲君「蔡邦,雖仇讎不 廢也。若其不賢,則管、蔡為戮,五叔無官,雖同氣不恕 也。」至漢則私且忌,故始則勦滅異代所建國,而盡以 𢌿其功臣;繼則勦滅異姓,王而盡以𢌿其同宗;又繼 則勦滅疏屬劉氏,王而盡以𢌿其近親。而其所建置, 若濞若長之徒,初無功德足以君國子民,特以其近 親而王之,故不旋踵「而犯上作亂,墟其國而殞其身 矣。」蓋有先王之公心,則其弊不至於此。良法者何?昔 先王之建邦也,上有方伯連率,下有公侯伯子男,小 大相維,尊卑相制。如公侯受封之地雖多,而制祿不 過十倍,其卿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名山大澤不以 封,必賜弓矢然後征,必賜圭瓚然後鬯;有巡狩,有述 職,有「慶,有讓,綱紀未嘗一日隳也。」若漢初諸侯王,則 𢌿以大城名都,連數千里,未嘗為之分限。山澤蓄貨, 在其國者,不領於天子之大農;五嶽四瀆在其國者, 不領於天子之祠官。故為諸侯者,一受封之後,即自 負其富強,摘山煮海,招納亡命,擅爵人,赦死罪,天子 不能訶,謀臣不敢議,所以縱恣之者如此。及景武之 後,則作佐官之律,嚴附益之法,吹毛求疵,積毀銷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