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6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但今之刺史,古之諸侯,雖立名不同,而監統一也。故 申命有司,斟酌前代,宣條委共理之寄,象賢存代及 之典。司空無忌等,並策名運始,功參締構,即令子孫 世世承襲,非有大故」,無或黜免,餘官食邑並如故。其 後無忌將之國,情皆係戀,不願是行,辭不獲免,謬出 怨言,以激上怒,曰:「臣披荊棘以事陛下,今海內寧一, 乃令世牧外州,復與遷徙何異!」因上表固讓。太宗謂 之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之通義也。意欲公之枝葉, 翼朕子孫,長為藩翰,傳之永久,情在此耳。而公等薄 山河之誓,發言怨望,朕亦安可強公以土宇耶?」太子 左庶子于志寧以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爭 之,竟從志寧議。

封建部雜錄

《容齋隨筆》:「周之初,諸侯千八百國,至赧王之亡,所存 者才八國耳,七戰國與衛也。然趙、韓、魏分晉而立,齊 田氏代姜而興,其有土各不及二百年,俱非舊邦。秦 始皇乃呂氏子,楚幽王乃黃氏子,所謂嬴𦬒之先,當 不歆非類,然則唯燕、衛二姬姓存,而衛至胡亥世乃 絕。若以為召公、康叔之德,則周公豈不及乎?漢列侯」 八百餘人,及光武而存者,平陽、建平、富平三侯耳。建 平以先降梁王,永奪國。平陽為曹參之後,富平為張 安世之後。參猶有創業之功,若安國則湯子也,《史》稱 其推賢揚善,固宜有後,然輕重其心,殺人則多矣,獨 無餘殃乎!漢侯之在王莽朝,皆不奪國,光武乃但許 宗室復故,餘皆除之,雖酇侯亦不紹封,不知曹、張兩 侯何以能獨全也?

《文獻通考》:「按封建莫知其所從始也。三代以前事跡 不可考。召會征討之事,見于《史記·黃帝紀》。巡守朝覲 之事,見于《虞書舜典》。」

鄭氏曰:「《春秋傳》曰:『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言執玉帛者,則是唯謂中國耳。中國而言萬國,則是 諸侯之地有方百里,有方七十里,有方五十里,禹承 堯、舜而然矣。要服之地,內方七千里乃能容之。夏末 既衰,諸侯相并,土地減,國數少。殷、湯承之,更制中國 方三千里之界,亦分為九州,而建此千七百七十二 國。周公復唐、虞之舊域,分其五服為九,其要服之內 亦方七千里,而因殷諸侯之數,廣其土,增其爵耳。 臨川王氏曰:「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此《左氏》之妄 也。禹之會塗山,在東方,不過見東方諸侯耳,豈使四 海之內會于一山之下哉?以禹之時有萬國,則不當 指塗山而言也。《書》曰「萬國」,總四海之內大略而言,且 九州之地,今可以見。若皆以為國,則山川沮澤不可 以居民,獨立一君,孰為之民乎?

按:漢之所謂封建,本非有公天下之心,故其予之甚 艱,而奪之每亟。至孝武之時,侯者雖眾,率是不旋踵 而褫爵奪地。方其外事四裔,則上尊高帝「非功不侯」 之制,於是以有功侯者七十五人,然終帝之世,失侯 者已六十八人,其能保者七人而已。及其外削諸侯, 則采賈誼「各受其祖之分地」之說,於是以王子侯者 一百七十五人,然終帝之世,失侯者已一百一十三 人,其能保者五十七人而已。外戚恩澤侯者九人,然 終帝之世,失侯者已六人,其能保者三人而已。功臣 外戚恩澤之失侯也,諉曰予奪自我。王子之失侯,則 是姑假推恩之名以析之,而苛立黜爵之罰以奪之, 與賈誼所謂「一寸之地,一人之眾,無」所利焉者異矣。 禁網既苛,動輒得咎,而坐宗廟酎金失侯者尤眾。《食 貨志》言帝因卜式上書,願輸財助邊,下詔褒美,以諷 天下,而莫有應者,於是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 蓋當時國計不給,方事誅求,不容列侯坐享封君之 富也